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响应“四新”建设需求 培养统计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4年09月24日 杨晓蓉 蔡利

  在创新引领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四新”建设的背景下,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统计人才,根据教学需求并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持续开展课程改革。以统计学程序语言类课程“R语言”为例,教学团队逐步建立“模块引导—思维创新”的课程体系,以“四维度一创新两驱动”为核心,其中“四维度”指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个维度,“一创新”指教学方式创新,“两驱动”指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引领统计教育的革新之路。

  整合资源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是统计教育引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团队着眼于学科层面的文化知识进行扩充,特别是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在新兴学科领域的应用,根据“四新”建设的要求,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具体分为“基础模块+扩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讲授统计程序语言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扩展模块分四个子模块,分别就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个维度开展专题学习。新工科维度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为重点,讲授案例;新农科维度以试验设计、对照分析为重点方向,讲授案例;新医科维度重点介绍医学研究领域涉及的方差分析、生存分析的案例应用;新文科维度则从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同时,随着课程结构模式吸引力不断提升,课程被分解为“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综合实验(实践)+知识归纳”若干环节并形成闭环,通过每个环节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团队持续新增案例库教学案例,结合现有资料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数据资料合集,给学生提供更多大型数据资料,并录制课程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后学习,不断提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

  打造思辨课堂

  长期以来,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为教育教学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根基,建成面向教育现代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因此,在统计学程序语言课程改革中,团队从程序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着力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教学环节,助力打造思辨课堂,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统计学程序语言类课程具有显著特点,包括知识点较多,涉及多个学科的应用,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性认知,提升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团队教师始终把“数据思维能力”的锻炼贯穿于课堂,让学生学一门课时,能了解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

  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信心的提升,通过良好的课堂互动环节和课后实践等,帮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改革。团队尤其注重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程改革最终要靠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完善。团队教师凝心聚力,倡导传导学科文化,提升内功、拓宽知识面。教学之余,大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聆听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通过汲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满足外在驱动力下学生的需求。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结合每章节内容开发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案例研讨的方式及在线教学平台,让课程高效且充满趣味性。

  在改革过程中,团队教师积极树立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明确当下的人才培养观。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作为地方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教学实践中,明确授生以“渔”,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改革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并在这一过程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智慧,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不断探索与总结中,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提升学生内在驱动力的策略,包括高层次的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和知识体系灵活演变的策略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团队抓住统计学科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的机遇,以对教育独到的解读,推行适合学科发展的创新改革,努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统计人才培养基地,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四新’建设背景下统计学程序语言课程‘模块引导-思维创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220240]阶段性成果和2022年浙江省线下一流本科生课程——R语言阶段性成果)

  (杨晓蓉 蔡利)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响应“四新”建设需求 培养统计人才 杨晓蓉 蔡利2024-09-24 2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