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式与机制“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剪影
中国教育报 2024年09月24日 胡珊珊 王蔚 卢阳春 张晓非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融入大学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学院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模式与机制的“双创新”,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快速成长,还搭建了“校地企”三方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通过“学校主导、学生参与、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赋能”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向赋能,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模式创新:构建“四方联动”实践体系

  2024年7月7日至13日,学院圆满完成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支团队分别前往广元市、绵阳市和成都市温江区,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学院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创新性地构建了“学校主导、学生参与、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赋能”的“四方联动”实践体系,特别邀请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结合学生的前沿知识和技能、企业的市场经验以及乡村的实践场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与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3支队伍中,“剑阁知行队”15名师生志愿者深入广元市剑阁县姚家镇开展社会调研和实践。团队师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姚家镇政府部门提供资源保障,企业导师结合市场经验与学生共同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这种“四方联动”的实践体系,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成长,还为乡村带来了创新思维和新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的支持。

  机制创新:打造“校地企”三方育人平台

  为确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学院在机制建设上狠下功夫。在活动前,学院组织教师深入调研,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紧密沟通,科学设置实践内容与主题。在活动中,学院通过组织座谈会、夜话会等形式,促进学院、学生、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以“剑阁知行队”为例,学院团队到达姚家镇后,在“爱心伴读”活动中持续开展了多场漆扇、剪纸等非遗文化课堂;围绕姚家镇剑门关土鸡产业,志愿者深入调研当地养殖企业,并与企业导师交流学习电商知识,开展了多场剑门关土鸡相关产品直播助农活动。

  学院一行专门组织学生慰问当地空巢老人,并为姚家镇的父老乡亲带去了一场场生动的“防诈骗”宣讲会。活动期间,实践团队深入乡村,下地干活、进屋做饭,在生产劳动中感受当代中国乡村的美好画卷,把脉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想办法、出主意。志愿者还来到翠云廊,组织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活动。

  此外,学院还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设。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等方式,确保三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能够持续深入。这种长效合作机制不仅为学院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和资源支持,也为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实践成效:多维赋能,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院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发展。他们深入乡村一线,用所学知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通过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防诈骗宣传提升村民的安全意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以上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产业帮扶、文化振兴、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努力,学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探索。

  展望未来:深化合作,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与机制“双创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与成长平台,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校地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不断推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胡珊珊 王蔚 卢阳春 张晓非)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以模式与机制“双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胡珊珊 王蔚 卢阳春 张晓非2024-09-24 2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