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课堂策
架起具象通往抽象的思维桥梁
舒俊波

    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素养的核心。而思维模型是对真实事物的抽象,是学生认知科学概念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构建思维模型时容易出现混淆现象与成因、假设与模型、局部与整体等问题。

    注释图示是指通过标识、注释、解析等系列操作,将科学概念体系进行完整表达,完成认知概念的深化过程。图示是学生认知概念外显的过程,注释是学生逻辑认知外显的过程,共同促进空间思维模型的构建。绘图和注释的第一步是标识,将重要的内容在图上标识出来,然后进行相应注释,通过文本解析,正确表达科学原理。学生在绘制图示、标识关系和文本阐述中,解释科学原理,构建思维模型,内化科学概念,提升抽象思维水平。

    探究实践期:思维储备,架构认知体系。思维的发展过程复杂而漫长,且缺乏有效的操练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可听、可视、可感的操练方式,让学生对探究过程有充分的认知,为思维活动提供素材。在思维推进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展开探究有助于学生建立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科学知识。造型和比例是绘图的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到物体的实际造型和比例,为后续绘制准确图示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对探究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厘清各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明晰结构和层级,精确定位了实物造型及其内在联系。

    图示绘制期:思维投射,构建思维模型。在充分展开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获取绘制思维图示的素材,整理出各部分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需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细节,从局部到整体是思维拓展和生长的过程,借助图示表达单个概念,注重细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绘图时师生需要关注图示表达的形式和呈现,突出关键要素,呈现逻辑脉络。每个思维模型都有相对重要的关键点,关键点往往也是概念体系之间的连接点,通过聚焦概念关键点,追求细节上的完善,聚点成线,形成系列化的思维模型。学生通过图示将相关概念串联起来,构建更系统的概念体系;通过颜色、大小等手段,利用结构性网状图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框架关系,利用箭头和线条等辅助工具,构建体系完整、联系紧密的系统图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将重要的内容在图上标识出来,确定标识文本的位置,助力关键内容与图示有效结合,便于构建整体框架。在图示基础上,学生追溯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原理正确表达出来,确保标识和注释与探究活动的同步性。同时,学生能用朴素的语言描述探究过程,对各种现象进行科学性解释,探索科学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归纳思维中构建认知体系。

    原理表达期:思维升华,强化抽象模型。思维过程在大脑中完成,难有直观的呈现方式。而结构叙述图示和注释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正确的空间思维模型。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注释和图示通过语言呈现,在解析原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碰撞。学生叙述探究思路是构建探究程序的过程,对听众而言可以通过思维参照和对比,促进认知和思维的迭代。学生根据图示进行解释性阐述,重点介绍绘制的意图和思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优化图示和文本,确保表达的整体性和思路的科学性。最后,学生脱离图示进行抽象回忆,尝试在头脑中完成对科学现象的解析,内化概念,强化训练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构建模型的思路应用到其他图示中,用来解释新的探究活动和科学现象,实现模型的验证和迭代。

    教师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学生在图示和注释的支持下,完成难度较高的挑战,厘清复杂的逻辑关系,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绘制图示、注释解析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竞舟第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