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区域教育地理·福建厦门思明区
绘出优质均衡的壮阔蓝图
通讯员 魏林可 | 王飞骅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推送的《幼有优育 奠基未来》短视频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地方经验展播。无独有偶,在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思明学子斩获47个奖项,其中包括7个一等奖;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思明区一举荣获两项一等奖;在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中,四名小将力夺三金……

    累累硕果,让这座海滨城市再一次向世人展现思明教育的无限可能。随着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目标的提出,思明区开启了新探索。

    “大科学教育”的“思明实践”

    早在1994年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就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理念,倡导人人探究和人人创造的文化。学校以“少年科学院”为载体,通过开展科创活动、融创课程,对创新人才早期成长课程进行系统建构。“少年科学院”系统的组织机制、课程建设、素养评价为小小科学家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024年,“大科学教育”实践在全国铺开,基于区情,思明区从协同生态、活动平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支撑体系五个环节着力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响应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整体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成熟的科创教育体系,2018年思明区开展国家级课题“高校与小学链式融合下STEM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在厦门大学等多所院校协力下建立STEM教育教学模式,对STEM教育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效果显著。

    区县教研部门在推进科学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与基层教育实践的桥梁。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学校课堂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的“第二批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思明区《“三全四化”科学课程育人区域改革实践研究》入选典型案例。

    而思明区第二实验小学在2023年携手厦门大学、厦门市地震局、市卫健委等高校和教科研机构成立“品·智”少年科学研究院,下设气象与环境、农业科学等6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开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趣玩空间”,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校便知科技事。学校还采用“1+N”创新模式,将课程延伸至形式多样的科技社团,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等数十个社团,这些社团涵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俱佳的“科技好手”。

    从“幼有所育”走向“幼有优育”

    近年来,思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坚持示范和兜底“两端发力”,让群众对“有园上、园好上、上好园”的美好期待逐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23年12月,思明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思明区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坚持“一周一例会一研讨”调度协调教育工作,推动“幼有所育”逐步走向“幼有优育”。

    针对幼儿园育人空间“固化狭小”、教育方式“传统单一”、儿童学习“片面局限”等问题,厦门市第一幼儿园以全空间育人理念,通过空间的灵活拓展与资源的顺畅流动,让儿童在自由舒适的空间中会憧憬、能自理、爱交往、善学习。

    “经过7年实践,教师在优化空间规划和材料投放上不断突破,将有形与无形、大空间与小空间相结合,让儿童在适宜的空间自主活动。”厦门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姚莉娜表示。

    空间的扩大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厦门市第一幼儿园打造自然野趣与多元开放并蓄的游戏场,构建集生态、科学、艺术、游戏、阅读、运动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真实、开放且富有挑战的全领域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厦门实验幼儿园将半个操场改造成生态园。生态园不仅有田地蔬菜、植物种植,还有池塘流水。孩子可以给生病的杨桃树“打点滴”,为豌豆加固支架,观察在“田间散步”的蜗牛……

    幼小衔接是许多家庭的教育痛点,在这方面思明区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在把握区域发展方向的同时为各小学、幼儿园牵线搭桥,打破园校壁垒,设立三对“幼小衔接基地校(园)”,确立两组“幼小衔接研究型教育共同体”,这5组研究先锋连同全区公民办小学、幼儿园按照自由组合组建60个幼小衔接研究小组,形成了全覆盖的携手研究网络。同时依托原有的小学、幼儿园教研片区,打造区、片、组、(校)园4个教研层级,形成“全面展开+骨干引领+团队共进”的跨学段教研格局,深度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有效衔接。

    在幼儿园里可以养兔子,幼儿园毕业后还能找园长“申请”把兔子带到小学的“兔园”。这是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幼小衔接的温暖尝试。

    在开展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中,教师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策略和案例。区教师进修学校在遴选、指导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秀作品汇编成《思明区幼小衔接优秀案例100篇》。这些图文并茂、有理有据的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对教师教育过程的生动记录和深刻分析,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将信息化作为变革内生力量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系统化变革的内生力量”是思明教育人思考和追求的方向。思明区教育系统上下合力,从应用和建设两个维度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智慧画卷”。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走进了师生日常。2020年,思明区属学校全面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区域开发资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推送资源和直播应用开展线上教学。目前,思明区中小学、幼儿园多媒体设备已100%进入教室,一体机、互动课堂、无线网络等设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三年来,思明区学校100%建立了新型教与学的常态化应用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跨学科教学、自主学习、项目式教学、网络教研等在学校普及率超过一半。其中,16所领航学校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处专家组专家的多次指导下,已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和相关案例,并进入推广阶段。

    每年一届的思明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师综合竞赛已连续开展十三届,今年比赛收到15个项目近2000件教师作品,在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平台的同时提升了教师数字素养。

    面对网络信息的扑面而来,不少家长、教师谈“网”色变。2009年,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项目组提出“数智育人·成长护航”的教育理念。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思明区既防范学生网瘾问题,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能力。

    “让我们为这一群‘拔河者’加油”是2010年一名特约网络评论员对项目组开展的“文明小博客”活动的形象比喻,这是思明教育人与种种不健康网络内容进行“拔河”的争夺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5年来,虽然技术与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项目组依然坚守在网络空间这方净土上,为学生网瘾防范工作不懈努力,探索形成了数智时代学生网瘾防控的新路径。

    2020年2月,项目组运用福建省教师网络空间开展线上教学,带领教师在网络空间建立课程、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德育和学科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师生的资源“聚宝园”。

    后疫情时代,学生网络学习能力明显增强,但利用网络开展常态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仍显不足。此时,教育部正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项目组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效融合,引导学生从“会文明上网”到“会网上学习”再到“会综合应用网络”,构建了“四维梯度”课堂教学模式。

    思明区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空间,串联起区域各信息化项目,借助“码上学”活动推进资源重构,实现物串联、人合力、事共谋、创相伴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把触角不断延伸

    依托基础教育的雄厚实力,思明区将优质均衡的触角向更深处延伸。随着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早期教育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重视,也成为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为此,思明区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厦门市第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思明区早教中心,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显著的成效,成为早教领域的佼佼者。

    “我们主要承担早教课程的开发、教师培训,指导32家基地园、指导站开展公益早教活动。”思明区早教中心主任龚欣说。如今,思明区早教中心既是面向全区各街道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也是全区早教的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示范辐射中心。

    “一岁多的宝宝触觉敏感,如何陪伴开展游戏”“两岁左右宝宝情绪控制能力弱爱哭闹,怎么办”……新生儿家长最关心的细节,思明区早教中心通过社区公益沙龙走进百姓家,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参与公益早教的家长认为,早教活动为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孩子是早产儿,大动作落后于同龄宝宝,参与早教中心活动后孩子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自信,现已入选学校网球队,活泼阳光、体格强壮。”一位妈妈分享道。

    思明区早教中心团队研发了全系列的婴幼儿游戏活动、家长指导课程,以亲子活动、家长沙龙、入户指导、专家讲座、线上育儿专题指导等形式,面向婴幼儿和家长双主体开展活动。如今已编撰15本早教书籍,开发典型亲子活动、游戏方案、教学案例、家长指导案例、婴幼儿个案共计1165份。形成的成果已向厦门市同安区幼儿园、龙岩市新罗区早教基地园、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早教专业班等进行推广应用,并不断向省外园所、社区及高校分享,取得了较好效果。

    中小学部署“大科学教育”,幼教突破“空间局限”,探索“数智育人”,延伸服务“早教宝宝”……一系列举措或发端于30年前,或致力于当下需求,思明区以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绘出优质均衡的壮阔蓝图。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