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星期五
内蒙古工业大学
党建引领赋能模范自治区建设
王法 吴晓妹 刘晓娜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北大门”,正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扎根北疆的工科院校,始终把用好现有条件、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服务办好“两件大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创新党建载体,推动“工大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将党支部建在服务地方前沿,让党员冲在攻关一线,孕育并催生了“科技小站”这一党建引领服务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以“科技小站”为创新载体,促进科技、人才、政策、资本等要素高效对接,形成一个个扎根基层、聚焦需求、持续服务的“微型堡垒”和“创新节点”,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大局中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助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高校力量。

  创新构建“科技小站”建设体系,党建引领兴边富民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工科院校技术优势,创新提出服务不同领域的“科技小站”党建引领兴边富民新模式,重点围绕新能源、生态环境、智慧农牧业、边疆安全等方向,组织党支部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制定实施《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小站”建设体系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从工作目标、团队组建、申报认定、考核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依托新能源、太阳能设施农牧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通信工程、建筑学等优势学科党支部,重点在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帮扶地区等培育和开设11个“科技小站”站点,与地方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开展“科技小站开放日”“合作论坛”“成果对接会”等活动,打造服务精准、支撑有力、辐射全区的科技赋能服务网络矩阵,形成“党建+科技服务”品牌,促进校地、校企资源共享与深度合作。“科技小站”团队坚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精准服务地方发展,深入边境旗县和生产一线,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技术需求,围绕设施农业、生态环保、人居环境、边疆安全等重点领域,通过横向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形式,开展专项技术研发与攻关,并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用户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对技术进行本地化改良,确保“转化得了、用得上、效果好”,有效推动学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在农牧区、厂矿和边境一线落地试用和熟化服务,真正让科技成果惠及基层群众,助力偏远地区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兴安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赤峰市松山区等6个盟市的15个旗县区建设“科技小站”,服务范围覆盖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美丽乡村、防沙治沙、边疆安全、农村牧区用房改造、新能源技术支持、能源基地建设、设施农牧业等多个领域,惠及近千个村庄,累计实现技术转化30余项,合同金额千余万元,创造产值近亿元,形成了“党建强、科技兴、产业旺、边疆稳”的良性发展格局,切实发挥了高校科技对兴边富民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动产业兴旺与农牧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针对自治区设施农业冬季种植瓶颈问题,太阳能设施农牧业利用技术党支部“科技小站”研发并推广“设施农业太阳能聚光集热土壤储供热可控一体化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项,总金额475万元。在6个省区建成示范工程40余处、乡村振兴产业园4座,总经济规模超过1.5亿元,受益农牧民2000余人。团队还牵头研发“智慧农牧业信息数据平台”,为提升严寒地区冬季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此外,团队成员深入重点帮扶旗县,为600余名种养殖户和致富带头人提供产业技术培训,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产业升级。

  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

  聚焦自治区草原人居环境现实需求,建筑系教工党支部“科技小站”牵头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住宅庭院设计图集》,通过“设计下乡”活动推动农房改造实践。团队在呼和浩特市西乌素图村设计建造的“回空间”,已成为自治区文旅融合示范点,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和村容提升,该项目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25阿卡汗建筑奖”等国际大奖及几十项省部级荣誉。位于生态脆弱区和边境地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工党支部“科技小站”,聚焦防沙治沙、生态环保和边疆安全技术应用,提出岩土体风雪复合侵蚀灾变的量化分析方法,实现了流动沙丘的固定化与生态综合治沙的创新突破,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卫生厕所建设、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难题,深入12个盟市103个旗县开展系统调研与技术研发,形成多项地方标准,研发的农村污水处理、生态旱厕、生活垃圾处置等技术及装备已在自治区约10%的村庄推广应用,核心技术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1470余万元,为自治区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服务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面向草原生态监测、矿山安全生产、边境巡航等重大战略需求,雷达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科技小站”积极开展军民两用雷达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在草原生态安全监测领域,系统性开展雷达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产生良好生态与社会效益。针对边境地区巡航监测需求,研制成功新型阵列成像雷达,为边境安全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技术产品成功应用于西乌珠穆沁旗草地生物量高精度计算、荒漠化修复监测分析、内蒙古沙戈荒地区超大规模光伏电站巡检以及极寒地区川藏桥梁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面对露天矿山安全需求,研制出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地基微变监测雷达,创立自治区首家雷达高新技术企业,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28个省份的露天矿山、应急救援、地质灾害防治,产品远销南非、印尼等多个国家,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超1.2亿元,并在多次重大应急救援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科技小站”团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努力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以上这些攻关成果不仅解决了实际难题,部分技术更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凸显了“小站”背后的“大科技”,发挥了党支部点上的大作为。

  (王法 吴晓妹 刘晓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