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自2018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以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贯彻落实国家与地方对体育教师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加强师德涵养与能力发展为重点,全面整合体育院校的学科资源优势、专业集群优势与行业平台优势,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培养探索实践。 重设培养目标 凸显师德涵养与专业能力 体育教育学院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切实体现在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制定与育人过程之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提出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并始终坚持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的目标规格与培养方案。围绕“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培养”主题,先后邀请地方教育体育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主讲教师等,召开政策解读辅导报告会、培养建议恳谈会、质量标准研讨会,形成对于新时代体育教师的素质内涵标准与培养机制的基本共识。借助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版)修订与接受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认证契机,全面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微专业培养方案,将以“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信念、健全体育人格、教师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师德涵养以及以“运动技术能力、教学训练能力、以体育人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专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坚持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组织“说专业、说课程”教研活动,将师德涵养与专业能力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之中。 重构培养路径 坚持衔接有序与融通共进 体育教育学院基于“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理念,遵循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双向互促的基本原则,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塑造和价值引领相融通,深入探讨体育教师师德培育与能力发展机制,并以此为支撑创新体育教师培养路径——全面梳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实训课程模块的“重要知识点”“核心能力点”“关键育人点”,相应匹配课堂讲授、主题研讨、名师讲坛、学科竞赛、实践操作等适宜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培养过程节点分明、任务明确、衔接有序、效果显著。学院坚持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注重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通过培养路径与教学形式改革,同步推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师德水平提升。在做好“教育基础理论+学科课程教法+运动专项实践+教育实习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精耕细作”“有序衔接”的同时,同步开展卓越教师训练计划等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活动,广泛参与全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等学科竞赛,深度融入国家、地方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提升跨越”质效。 重建培养机制 加强多方统筹与共建共享 体育教育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优势力量,创新体育教师共建共享育人机制。发挥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科资源优势、专业集群优势、行业平台优势,跨学院、跨专业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一体化打造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教育实习实训平台、学科能力竞赛平台,向全校“乐教适教”体育类专业学生开放。整合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专家名师等多方力量,深度融入国家、地方教育体育部门、行业协会、公益基金组织等实施的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内合作,跨学院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一体打造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训基地、学科专业竞赛等,通过课程选修平台、微专业辅修平台与竞赛管理平台向全校体育类专业学生开放;加强校际合作,依托区域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行业专家合作,依托体育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省市区体育教研员行业导师库,指导学生创新开展基层学校体育工作实践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依托“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规划发展”等专项活动,以国家、地方学校体育改革需求引领学生职业发展。 未来,体育教育学院将在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而不懈努力。 (彭小伟 姜韩 赵富学 郜卫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