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星期五
以科研反哺教学 以教学启迪科研
——梧州学院管理学院构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李守亳 张堂云 朱良华 吕韬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梧州学院管理学院深刻把握科教融汇的育人内涵,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启迪科研,通过数年的系统化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形成了可借鉴的“梧院经验”。

  理念先行

  对接发展需求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认识到,在数智时代,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已从传统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能够运用前沿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创新者,实现科教融汇要打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相互滋养、协同共进的有机生态系统,将科研的“源头活水”引入教学的“万亩良田”,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真实的研究情境、参与前沿的实践探索,从而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锤炼融为一体。为此,学院明确将科教融汇与赛教融通作为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双轮”,以科学研究支撑教学实践,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赋能”的根本性转变。

  路径创新

  构建实践体系

  学院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形成“课程内容前沿化、学习过程研究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师资队伍双能化”的四维实践体系。学院构建了“管理知识+数智知识”与“管理分析能力+数智化创新能力”双循环的课程体系,将科研项目中形成的分析方法、决策模型和典型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有效缩小了知识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学院大力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近5年,超200名学生深度参与了50余项教师研究课题,参与撰写的报告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决策参考。这种“真刀真枪”的科研训练,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创造知识的“探索者”。学院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视为检验科教融汇成效的关键点,强力推动毕业设计选题诞生于教师的在研课题、校企合作项目或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这种模式使毕业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学业任务,而是连接课堂、科研与社会的桥梁,让学生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准从业者”乃至“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蜕变。学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双向挂职”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教师赴知名企业挂职或开展合作研究,将其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教师通过主持完成大量横向课题,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科教融汇

  铸就育人品牌

  经过持续的探索,学院的科教融汇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学生不仅在学科竞赛中屡获国家大奖,其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也产生了众多典型案例,例如,“新发展阶段广西工业振兴对策研究”项目获得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刘耀建、何梦娜、谢柳艳等学生作为团队成员,在调研整理和问题诊断方面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他们的名字出现在获奖证书上,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其研究能力得到社会认可的证明;刘耀建、唐文文、唐雪儿等学生参与“广西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其成果直接支撑了4个省级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罗清文、苏小球、刘耀建等10多名学生参与“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动态监测与创新服务能力提升”研究工作,凝练撰写的成果《三茶统筹——做振兴六堡茶产业引领者》和《数字赋能,智助六堡——六堡茶产业数字化初心服务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广集团杯”广西赛区选拔赛铜奖。学生真正实现了“在研究中学习,在贡献中成长”。

  梧州学院管理学院以科教融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深刻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育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有效路径,其理念、体系与成效,对我国同类高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未来,学院将持续强化办学特色,培养兼具技术能力、管理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建成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管理学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守亳 张堂云 朱良华 吕韬)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