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星期五
三维赋能 融合共生
——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探索高质量外语育人新路径
詹慧芳 张见 王纯磊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师资发展“三维赋能、融合共生”,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育人质量、学科发展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构建“三级优课”体系

  夯实专业建设根基

  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系统构建国家级别、省级、校级“三级优课”体系,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目前,已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江苏高等继续教育“一平台两系统”在线课程及“宿院优课”。课程建设有力支持专业发展。作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英语专业不仅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英语(师范)专业还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锦囊工程+小分队”模式

  形成差异化育人新局面

  学院响应学校号召,创新实施“锦囊工程”计划,融合“特色小分队”差异化培养模式,构建“党支部统筹—小分队攻坚—师生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党建领方向、分队创特色、师生共成长”的育人新格局。

  学院构建“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特色”三级育人体系:基础层注重依托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层依托“红色译站”等项目,深化学科素养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特色层由党员教师牵头,组建“行知研读社”“师培园”等小分队,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目前,小分队由7支扩展至8支:“行知研读社”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师培园”锤炼学生的师范技能,“翻译坊”深耕实战翻译领域,“逐梦队”提升学生的竞赛水平,“跨境电商队”服务地方发展,“指尖非遗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专多能队”增强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悦享阅读队”助力学生实现终身学习,专业形成“百花齐放”的差异化育人局面。

  近5年,学生在多项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英语专业四、八级统测通过率高于同类院校,139人考取教师编制,考研录取率与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教师获得国家竞赛奖项5项,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建成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锦囊工程+小分队”模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差异化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坚持引育并举

  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

  学院坚持人才“外引内培”,近5年引进教授4人、青年博士9人,涌现出江苏省教学名师、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及学校“西楚学者”等一批骨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梯队。英语专业教学团队获评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期满考核为“优秀”等级。近3年,教师获得国家、省级外语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及其他省级奖项40余项,展现出强劲的教学实力与发展潜力。

  提升科研能级

  赋能教研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学院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近5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子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项以及市厅级项目百余项,覆盖外语教育、跨文化传播、商务等领域。教师发表论文279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出版各类著作16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4项。近3年,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超700万元,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教学赋能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生态。

  “师范与电商”双轮驱动

  服务区域发展

  学院立足宿迁,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依托宿迁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心与宿迁市商务部门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展横向项目,培养“外语+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与地方中小学共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深化实习实训与教研合作,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获得就业单位广泛认可;英语(商务)方向学生为地方企业搭建京东店铺与跨境店铺,赋能企业发展。

  落实“双向交流”机制

  拓宽师生国际视野

  学院与多所境外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师生交流与学术互访。近3年,组织9名学生参与江苏优秀大学生暑期境外学习奖学金项目,选派40名学生开展海外实践,10余名教师赴境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多名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双向交流”机制有效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学院“西楚文化之旅”项目成功获批2024年国家教育部门“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借助云端平台向世界传播西楚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面向未来,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深化“三维赋能、融合共生”路径,完善差异化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詹慧芳 张见 王纯磊)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