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星期五
山东省济南市十亩园小学
“立微向远”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之路
王玉秀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劳动教育与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立微向远”哲学观的引领下,山东省济南市十亩园小学坚持聚焦劳动教育孤立化、碎片化、形式化三大痛点,以“微”为切入口,在理念建构、路径创新、课程优化、评价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借助正向行为强化对学生从“微成长”到“远发展”的动态追踪,初步打造了“劳动筑基·德性内生”的育人新生态,为其他小学深化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理念建构

  引入“立微向远”哲学观

  “立微向远”的哲学智慧蕴含着“于细微处筑基、向长远处谋势”的辩证思维,既强调对事物萌芽状态的审慎把握,又注重以全局视野规划发展路径。当这一哲学观进入学校德育管理领域时,其核心逻辑与育人规律形成了深度契合:学校将“治微”的智慧转化为对德育细节的精准捕捉,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等细微处切入,让德育避免了空泛的宏大叙事。同时,以“谋远”的格局锚定育人目标,将每一项具体实践都与学生品德养成、人格塑造的长远追求相联结,形成良性循环的育人生态。

  路径创新

  构建四阶闭环育人路径

  为了将学生日常中被忽视的“微行为”转化为德育素养的生长点,十亩园小学探索并构建了“诊微—设劳—悟德—成习”四阶闭环育人路径。该路径从2021年9月开始实施,贯穿整个实践过程。

  “诊微”阶段: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观察校园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通过班级日志、小组讨论、教师观察记录等方式,精准识别学生“问题性微行为”,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劳动教育设计提供了依据。

  “设劳”阶段:学校基于“诊微”阶段发现的问题,紧密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际,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场景化、序列化“微劳动”实践载体,如低年级的“整理小书包”活动、中年级的“校园绿植养护”活动、高年级的“爱心义卖”活动等,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确保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劳动中不断提升品德素养。

  “悟德”阶段:在学生参与“微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在关键节点运用“微阐释”策略,如组织学生提问题、谈体会等,将劳动价值与品德内涵自然联结起来,让学生明白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成习”阶段:学校将“微劳动”任务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每天整理自己的课桌、每周参与一次校园劳动等,通过高频次、低强度的劳动实践循环,引导学生培养自觉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课程优化

  搭建双轨分层劳动课程链

  为确保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能够在全校铺开,十亩园小学创建“劳动触发课程生成”机制,构建并实施了“基础任务全员覆盖+年级特色分层落地”的双轨分层劳动课程链,以“小切口”的劳动实践撬动学生品德的“大发展”。

  学校制定“四个一”基础任务,即每日自理劳动、每周校园服务、每月家庭劳作、每学期社区实践,这是全校学生必须参与的标准化劳动内容。“四个一”基础任务聚焦劳动习惯的养成与品德基础的夯实,以固定周期、统一要求为特征,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培养必备的生活技能与责任意识。基础任务的年实践量超1万次,为学生品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劳动基础。

  此外,学校还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对标劳动课程内容任务群,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融合,为各年级分层设计特色“微劳动”项目,如一年级的“我的小手真能干”项目、二年级的“班级生活创意营”项目、三年级的“校园微农场”项目、四年级的“家乡手艺坊”项目、五年级的“生活问题解决者”项目、六年级的“劳动创新实验室”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这种差异化主题活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进阶性与创造性。

  评价转型

  创立“成长银行”动态追踪机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微行为”积累的“大价值”,十亩园小学针对传统德育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定性轻量化”的局限,创新搭建“成长银行”平台,构建“成长银行”动态追踪机制,生成学生个人“劳动—品德成长图谱”,形成“劳动贡献值品德转化”评价模型,实时反馈劳动积累的德育价值,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成长,实现了德育评价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的根本性转变。

  “成长币”量化,让“微劳动”行为“可见可积”。学校将学生的劳动行为分为基础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等多个维度,并根据难度、时长、效果等设定相应的分值,学生参与各项劳动后会获得相应的“劳动贡献值”,并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币”,激发了学生持续参与劳动的动力。

  多账户关联,让品德发展“可溯可评”。学校将劳动行为与具体品德维度精准绑定,对应到集体观念、感恩之心、社会责任感等不同品德维度,在“成长银行”中设置“责任储蓄”“公益投资”“合作共享”等多维度账户,通过“劳动积累—品德发展”的显性化关联,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针对性引导的依据。

  成长图谱可视化,让长期价值“可知可感”。“成长银行”平台基于“成长币”积累和账户数据,自动生成学生个人“劳动—品德成长图谱”,通过“时间、品德、目标”三维动态模型呈现学生的发展态势,让学生明确优势区域和努力方向,增强了学生的行为自觉。

  在“立微向远”哲学观的指导下,十亩园小学通过4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素养显著提升,学生在从“被动要求”到“主动践行”的转变中,其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家庭责任感等显著增强;课程生成机制更加完善,生成跨学科课程6门,学生主导设计的课程占比达30%,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依托家庭“劳动责任岗”开发出12项家庭“微劳动”清单,与6个社区、景区共建的“‘微劳动’实践基地”孵化了“我是黑虎泉小卫士”等公共活动项目,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辐射影响广泛,实践成果在区域内得到推广应用,学生责任行为达标率明显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立微向远”哲学观下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探索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十亩园小学将继续深化研究,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让“立微向远”的育人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绽放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王玉秀)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