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星期五
乡土育根 协同育人
——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创新实践
于凤雪 李一娜

  晨光中,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洛河镇中心小学的农耕实践园里,六年级学生正用竹尺丈量清明时节艾草的株高。济南、临沂等地的名师工作室通过网络直播同步观摩,在讨论区留下批注:“当卷尺刻度遇上节气物候,土地便成了思政教材。”这样的场景源于一场持续20余年的教育探索。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以省级课题“县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托跨区域、跨校际的团队协作项目,联合12所乡村学校及8个名师工作室,构建“以家校社协同赋能乡村小学‘大思政’育人”创新体系,探索出一条“价值引领—机制协同—课程转化—技术赋能—生态共生”“五位一体”的乡村教育振兴路径,形成以“文化浸润、机制创新、名师引领、生态共生”为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经验。

  文化浸润:从田垄到课堂的思政教育改革

  在五年级学生李雨桐的《节气观察笔记》里,霜降日掉落的银杏叶夹在纸页间,李雨桐在银杏叶旁边工整地写下“叶落归根,土地教会我何为坚守”的感想。数学课上,学生用算盘计算玉米的产量,随后便和智能农业数据较上了劲;语文课上,“七月流火”的农耕智慧让课本里的文字“活”了起来;美术课上,学生用植物拓印创作“节气长卷”,银杏叶的脉络与水彩共舞;科学课上,教师张伟发现,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系后在作业本上写下了“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表示:“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温度,在泥土里‘手拉手’了!”

  在“沂蒙红嫂非遗工坊”里,思政课教师孟祥新指导学生用杞柳条编中国共产党党徽图案,这是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联合非遗中心等基地开发实践课程的缩影。依托“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乡土课堂实现星火燎原:迷彩基地里,老兵讲述家国故事;草药清香间,《神农本草经》在田间苏醒;实践基地的手绘地图上,学生的研学足迹遍及麦浪山冈。“走进莒国”课程在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本草探秘》在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评审中,获得优秀综合实践活动(含劳动)课程方案二等奖。

  机制创新:从家庭教育到家校社协同的重构融合

  “短视频是消解了乡村文化,还是让文化重获新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中心小学的“家校夜校”里,一场亲子辩论赛正在激烈进行。一名五年级学生的父亲手持柳编作品发言:“我家祖辈编的筐只能装粮食,现在孩子编的党徽图案能在城区学校展览,这就是文化的新生。”活动策划者表示:“辩论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的过程让家长和孩子能够实现平等对话。”这是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三共机制”的缩影。“三共机制”即:共读《乡土中国》;共研乡村教育需求报告;开发“家庭教育工具箱”,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数字技术让家校社协同突破时空边界。留守儿童刘子涵戴着VR眼镜,带领在广东打工的母亲“云参观”农耕文化馆:“妈妈你看,这是我们用3D建模复原的汉代耧车。”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打造的“德育云平台”集成智能问答系统,服务万户家庭。而“家校通”智能系统的24小时响应机制,更让家长诉求的解决时效提升70%,同时,工作室利用VR技术还原安全事故场景,家长安全教育培训参与率提升40%。当田野化作实践课堂,家校社协同的网络已在乡村织就。

  名师引领:从教师到课程的“三阶跃迁”

  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三名”工作室如同架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三阶赋能”模式让教师成长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蜕变。

  在基础阶段,新手教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探寻教育本真,骨干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原理》中深耕专业,上万篇读书笔记记录着理论转化的轨迹;在每月开展的“星空夜话”线上沙龙活动中,高校专家解读前沿理论,打通时空的壁垒。

  在成长阶段,“五维研课模型”成为实践“磨刀石”,教师围绕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等维度开展“同课三构”(示范课—改进课—生成课),1200节5G同步课堂搭建了城乡教师“同备同上”的研课舞台,推动优质教学智慧跨校裂变生长。

  理论积淀与课堂实践结合后,辐射阶段的成果孵化如蒲公英般散播教育火种。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将“五式融合”(主题式、渗透式、研学式、延伸式、沉浸式)课程体系、“三研驱动”(研书、研课、研文)成长模式、“五位一体”家校社共育机制打包成“乡村教育工具箱”,30余所薄弱校借此打破资源壁垒;《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等9部专著出版,让40余篇研究论文与微课程案例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图谱。20年间,工作室携手齐鲁“三名”工作室培育齐鲁名师11人、省级优秀班主任及特级教师8人、市级名师及名班主任30余人,130余名乡村教师获评市级、县级学科带头人,建成的“德育资源库”共享千余项数字资源。

  生态共生:从学子到生态的双向成长

  在“重走挑粮路”的研学活动中,蜿蜒起伏的山道让学生王浩读懂了“坚守”的内涵,在毕业演讲时,他说出了“想让技术扎根土地”的心愿。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依托“红色故事会”与农耕实践,帮助学生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曾经想要“逃离乡土”的少年,如今正像麦田里的幼苗,把根须扎进文化的土壤,展现出兼具现代视野与传统内涵的生命姿态。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达标率从78%跃升至93%,核心素养优秀率提升45%;工作室获得26项省级奖项,形成6个全国德育创新案例。

  当“德育资源云平台”将微课教案化为数字溪流,灌溉百万教师的成长田野,10余场省级推广会与权威媒体的报道让经验走出学校大门,30余个县共享的“云上德育资源”使城乡校际差距缩小。从“资源洼地”到“创新高地”的跨越,不仅促进了千余项数字资源的流动,更形成了“共建共享共成长”的教育生态,让乡村学校蜕变为城乡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当柳编技艺在3D建模中获得新生、家书对话与云端研学邂逅、算盘与智能数据实现共振,机制创新打破校际壁垒与思维茧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这场教育变革印证了乡土是永不褪色的思政教材,家校社协同是破局的核心。未来,于凤雪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将继续深耕乡村教育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教育动能。

  (于凤雪 李一娜)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