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学教联动,凸显艺术赋能实现“以艺铸魂”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属性,认真落实重庆师范大学党建统领“665”机制。在“人文、学术、创意、阳光、美丽”办学理念、“美善於人”人才培养观和“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实践路径”工作思路下,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在此坚实基础上,通过创设“师小博”“师小雅”学生IP形象,打造学生园区“党旗飘扬”功能型党支部等系列活动,将党建工作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有效增强了师生的政治认同与艺术使命感。 推进“一融双高”,突出师生创美。学院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的有效路径,创建“红色艺术工坊”“党建艺术实践基地”等党建品牌项目,实施“美术馆艺术思政功能提升与场馆育人阵地建设”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通过深入区县调研采风,为当地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全面赋能,师生同心同向奔赴建设美丽中国第一线。 推行学教联动,突出公益育美。学院坚持系统观念,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重点推行学教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推动学院主动作为。课程思政全覆盖,朋辈互喻全学段,服务保障全链条,形成了三方协同、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尤其是在积极推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全民美育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在重庆师范大学附中、附小、附幼长期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美育实践探索。持续的“蒲公英行动”,凉山州“艺术森林”等社区、乡村美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师范能力,使其在全国师范生基本功展示、川渝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也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艺铸魂”的目标。 学科引领,平台为基,推动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并进 在“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美术学的基础上,发展为艺术学、设计学、设计、美术与书法、学科教学(美术)5个硕士学位点。目前已初步形成艺术学理论研究、西南地区文化遗产研究、抗战大后方文艺研究、艺术教育与美育研究等学科方向。 平台为基,聚焦特色,开展有组织科研。学院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科研龙头作用,特别是为快速适应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在现有长江文化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等市级平台的基础上,建设西南地区民族民间美术遗产数据库和文化遗产人工智能科研平台。同时,学院大力推动艺术创作实践,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5项,出版专著5部、美育教材18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师生有15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方向为伍,强化“三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坚持学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三位一体,明确了由方向负责人带导师队伍,强化以实地考察调研为科研基础,以专业实践、实训为培养路径,以实际成果的产出和效果为考核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不仅提升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上得到了良好训练。因此,研究生在升学、高质量就业、成长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课程为核,数智赋能,“三链融合”促专业建设内涵提升 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依托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非遗“新质活化”实验教学平台等,构建多元情境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服务地方与中小企业。作为“数字教育示范学院”,学院积极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市级一流专业(绘画)与4门一流课程的升级转型,专项推动AI融入课程建设。近年来,本科生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与竞赛中入选及获奖数量位居市属高校前列。 为积极响应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实重庆市“教育强市区县行”,学院走出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下沉式”实践路径,坚持本科毕业设计(创作)集中选题,陆续为梁平、巫溪、垫江、合川等区县提供了大量创新设计,获得职能部门的高度认可,多项作品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为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建成区域基础美术教育高地,学院以美术学专业和美术教育研究生点为载体,联动市内外多所知名中小学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聘请行业师资,实现“三习”(见习、实习、研习)贯通培养。 为了凸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传统服饰的时尚转化设计定位和特色,首次将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秀放到了村T,借力黔东南州丰富的民族服饰资源,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行业影响。2026届更联合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等的美术学院发起了以“长江文化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联合毕业设计,这标志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长期坚持的“服务意识”与“实践路径”形成了更为开放、更为成熟和更有影响力的新格局。 深耕“展览+”,融通内外,实现育人效能与社会影响力双向赋能 展览展示是美术、设计等专业成果汇报和能力水平展示的重要平台。学院将线上/线下教学成果展、考察写生汇报展、专题学术展、名家邀请展、毕业作品展、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巡回展等统筹考虑,把展览打造成为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专业建设,助力科研和教学成果产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将策划、文本撰写、创作设计、展陈设计、宣传推广等融入课程,引导师生围绕展览开展“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展览、策划展览、参加展览、设计展览、布置展览、观看展览、传播展览的全流程中实现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院推出“花继续开——巫溪嫁花的衍生与叙事”“‘诗礼传家 文章华国’家风家训主题视觉文化艺术展”“抗战·巨匠:烽火硝烟中走出的文学与美术八大家展”等综合性展览,从不同侧面体现并延续了“研—策—教—创—展—传”的“展览+”特色模式,将博物馆藏品转化为有价值的学术课题、高品质的数字资源、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创新性的展品,最终实现在更高水平、更深文脉、更富创新、更具传播价值的公共文化产品中,完成“进校园—在校园—出校园”的文化“接力”。通过“展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不仅凸显了办学特色、锻炼了师生队伍、增强了服务意识、革新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广泛连接了社会各界,系统性地推进了育人工作。 (罗晓欢 刘清泉 巨雅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