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立足喀斯特地区生态特色,依托2024年贵州师范大学本科重大教学研究课题“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构建了一套“系统化、梯度化、特色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学科引领—团队支撑—教学创新—实践驱动—协同育人—多元评价”的完整育人生态链。 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范式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以“三个维度”的培养为目标,理论上在地理学视角下构建喀斯特生态知识体系,实践上打造“山水课堂”特色育人平台,价值观上培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金字塔型教学团队,筑牢育人根基 弘扬黄大年精神,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总体要求,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为基础,建设能力互补、结构稳定、梯队明确、高效协作的“1+5+N”三级人才梯队,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地理创新人才,形成“领军牵引—骨干支撑—青年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1”即一批学科高地建设领军人才。引进卢耀如、周成虎院士组建战略咨询团队,培育本土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要负责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5”即为5位专业骨干人才。立足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5个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负责人制度,上联下达,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N”即多个后备人才。实施“种子计划”培育青年博士教师,选拔专业基础强、科研成果优、综合素质高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进行基础储备。 重构梯度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三集三库”,重构基础—高阶—前沿梯度化教学内容。针对课程曾经存在的重课内学习、轻课外拓展,重教师教授、轻学生思辨等情况,构建“三集三库”,即:基础知识集,线上导学、翻转课堂,夯实学科基础;高阶知识集,案例教学、研讨互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前沿知识集,项目制学习、科研反哺,激发创新潜能。配套建设精品课例库、科研案例库、优质微课库,贯通于“三集”教学过程,实现“基础认知—能力提升—创新突破”的渐进式培养。 构建“三维实践”体系,强化创新能力 地理学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其必须扎根实地、面向问题、创新方法,实践创新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驱动力。实践表明,在喀斯特这类生态脆弱区,实践创新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引擎,更是培养“懂理论、能实战、敢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打造特色育人平台。建成“两站三室”实践矩阵(两个野外科学观测站,地理数字实训室、空间规划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开发建设“岩溶环境学”“贵州地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手册”“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等特色课程群。建立健全分层培养机制。基础层(本科低年级):采用虚拟仿真+数字实训的方式,掌握基础技能;应用层(本科高年级):参与野外台站观测(如关岭县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双河洞白云岩喀斯特生态系统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完成基础科研训练;创新层(研究生阶段):深度攻关国家课题,产出高质量成果。通过“多维度融合、阶梯式实践、创新导向”将教学条件与课程融合,在野外台站开展实践教学,夯实生态实践基础;地理数字实训室,强化技术赋能;空间规划实训室,推动可持续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室,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基础技能训练、跨学科项目实践、创新成果产出的阶梯式培养路径。 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服务区域发展 产教融合。联合生产企业、重要生态功能区、地方政府部门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将科学研究与地方生态治理项目(如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直接挂钩,形成“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成果转化”闭环,强化“学科—产业—生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与15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形成“GIS天地通班”等订单式培养模式。此外,为充分促进与国际人才互访和成果交流,2024年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吸引23国专家研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中国范例,也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生态思政。以“情怀、视野、品格”为核心理念,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科学家精神、全球环境议题、国情省情、自然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构建系统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发“红绿融合”研学路线和案例,如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关岭花江乡村振兴路径等。 创新“五力评价”体系,完善质量保障 多维系统、彰显个性,建立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机制,以慕课预习、导学任务、合作探究、科学实验、野外实践、微课制作等形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与线上—线下”实施过程性评价,采用课程论文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终结性考核方式。重点考查体现专业素养的知识力、生态价值观的品德力、系统思维的思维力、问题解决的实践力、创新潜能的科研力“五个力”开展全过程、多维度、系统化评价。 “金课程”培育“金学生”,“金教师”深耕“金课程”,“金团队”锻造“金专业”,“金专业”反哺“金团队”,“金基地”锤炼“金学生”,“金学生”成就“金未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六金联动”模式构建人才培养闭环,形成了从课程建设到人才输出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不断实践,为西部生态脆弱区高校提供了“学科特色化突围”的范本和可复制的人才培养“贵师方案”。未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将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在生态大数据分析、碳中和等领域深化人才培养,助力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地理+”为纽带,通过“山水育人、红绿共融、数字赋能”培育创新人才。 (刘智慧 周忠发 朱大运 赵宇鸾 罗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