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校新风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鲁迅美术学院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辽宁“六地”精神
孙晓宇 李佳原

    红色,是辽宁鲜亮的底色。立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见证着革命传统、传承着红色基因、记录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伟大征程。鲁迅美术学院诞生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1938年,从最早的延安鲁艺,历经80多年的办学历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位居全国艺术类高校前列、在东北地区具有办学实力的专业齐全、学科多元、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艺术学府。

    发挥学科优势

    展现地方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地方办学特色。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努力传承东北地区红色文化基因,利用辽宁当地“六地”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深入当地,把社会作为第一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行动、有作为。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考察、实践,体会当地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远意义,为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实事。学校通过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重读一次入党誓词、举办一场现场论坛,让每名大学生都积极投身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去。

    学院深刻领会和充分体会到,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立足本地,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融入辽宁当地文化市场,积极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作贡献。学院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调查各类文博机构的文化产品现状,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层面挖掘产品的精神内涵,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学校以新时代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重要支撑,与时俱进,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指导。学校通过设计课堂教学、促进产学融合、优化教育实践等途径,融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让本土红色故事“活”起来,让辽宁红色资源“亮”起来,切实提升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效。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六地”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和实地考察。如:组织学生前往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展深刻的历史教育实践课,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前往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学生前往本溪市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英勇战斗的伟大精神;组织学生前往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让学生了解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组织学生前往以鞍钢集团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业奠基地,激发大学生振兴东北的情怀,鼓励大学生立足家乡走创业之路;组织学生前往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同时,学校将红色文化与文创活动相结合,以“六地”为核心资源,打造有创意的红色文旅线路,推出了有新意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传承红色文化的新思路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相契合,让本土红色资源真正“亮”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院始终坚守红色文化初心,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身专业课程和相关活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红色资源,在创新发展中传承好红色文化。

    学校将革命精神教育、英雄模范教育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播撒下爱国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校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到祖国发展中,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学院通过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丰富博物馆红色文化产品设计,提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充分发挥了艺术类高校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将艺术创作与文化产品开发相融合,讲好历史博物馆的红色故事,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为繁荣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学院还大力推动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等方式,共同探索出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等联合发展方案。学校还将革命历史博物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打造成为大学生寒暑假“三下乡”“返家乡”以及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

    未来,学校师生将继续传承辽宁“六地”精神,秉持“艺术为人民”的鲁艺精神,创作出更多红色经典作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为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孙晓宇 李佳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