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深圳市龙华区
“六同”聚力 打造湾区特色思政“金课”
张紫凝 游文意 刘丽芳 冼丽君

    “如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圳市龙华区粤港澳大湾区思政课课堂上,教师以深港澳青少年成长峰会为课堂情境,邀请来自深港澳的学生共同探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为一体,增强了湾区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龙华区“六同”(同根·同源、同心·同圆、同梦·同行)思政课建设的缩影,也是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在思政课建设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的鲜明体现。近年来,深圳市龙华区思政课教学团队正以崭新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激荡着梦想与活力的热土上,谱写着思政教育的华彩乐章,首次实现了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思政教育案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经验。

同根·同源,筑牢文化根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面向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性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崭新实践。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深圳市龙华区思政课教学团队开发“同根·同源”课程,深入挖掘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青少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他们从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中汲取智慧,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力量,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

    “我们设计的2025年全运会口号是:众星拱‘粤’、全运标‘港’、引以为‘澳’,我们设计的会徽是……”在龙华区思政课堂上,学生展示着项目式作业“2025全运有我”。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学生们在创意作业中对岭南传统文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情境与活动中增强了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

同心·同圆,坚守初心使命

    深圳市龙华区思政课教学团队齐心协力,以“同心·同圆”为方向盘,积极构建具有龙华特色的“大思政”体系。

    龙华区充分发挥党政领导班子在思政教育中的带头人作用和领头雁效应,引领强化全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将党政领导讲授思政课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近两年,累计完成党政领导,机关科室负责人,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讲授“思政第一课”近400节。此外,龙华思政课堂依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项目”,在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教材专家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和深圳市教科院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行走思政课、创新作业设计等项目,开展“思政+学科”的融合育人设计。 

    一方面,思政学科是综合性课程,包括政治、经济、法治、哲学、逻辑学等,因此龙华区在学科内部进行“跨模块”的融合育人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开发思政与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融合课,构建主题单元,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从人工智能发现唯物辩证法》是一节“思政+信息技术”融合课,通过大数据软件现场生成答案作为导入,从AI应用到AI人脸表情识别训练,再到绘制AI发展历程图,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哲学思维,实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科融合的基本教学理念贯穿课程始终。目前,龙华区的思政研究团队已经基本实现“思政+全学科”覆盖。

同梦·同行,激发协同力量

    思政课建设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龙华区思政课教学团队基于“立足龙华、辐射湾区、放眼国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司法部门、群团组织统筹落实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家庭教育培训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于一体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民法典公园、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同梦·同行”学科实践路径,实现全方位育人、全面发展人。

    龙华区“六同”思政课不仅邀请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走进学校,还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与司法部门、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合作,开展“模拟法庭”“社区献策”“红色文物”等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办好“大思政课”。同时,将思政教育、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创新打造了20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搭建起一堂堂移动的思政课。 

    在第二届深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中,学子们在南头古城感受历史,在客家围屋感知时代伟力,看大潮起珠江,走港珠澳大桥,讲创业者故事,叹科技新成就。深港澳青少年共同约定《“鹏成”公约》、拍摄主题微电影《成长·青少年》、表演短剧《以成长回答未来》等,在思维碰撞和研学实践中发出共同声音:“砥砺奋斗,有我!湾区建设,有我!我们是湾区少年,强国有我!”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龙华区思政课教学团队始终坚守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以“六同”为路径,为青少年筑牢思想根基,引领他们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张紫凝 游文意 刘丽芳 冼丽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