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生源主要来自3个村,这3个村的村民委员会,一个给教学楼修建了8个新水池,一个给学校采购了140套新桌凳及篮球架,还有一个帮助学校更换了教学楼所有的门,3个村共同出资帮学校装了新校门……”近日,河南省沁阳市的“沁教之声大讲堂”第11期校长夜校以“村校联建,双融双创”为主题进行专题交流,沁阳市西向镇西高小学(以下简称“西高小学”)校长郭琳芳参加交流时自豪地说。
什么是“村校联建,双融双创”?
沁阳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原介绍:“按照沁阳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在全市部分农村学校与村庄开展‘村校联建,双融双创’活动。通过村委和学校干部交叉任职,党建工作融合提升,文化共建,双向服务,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学校,培养有劳动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推动村校联建,沁阳市重点在“联”和“融”上下功夫。
沁阳市把村“两委”成员、学生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等一切关心农村教育、乐于提供帮助的人士联结到一起,让村“两委”成员、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村、校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校长担任村里的“编外副书记”,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合作,进而促进“双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西高村党支部书记张二伟说:“我们村‘两委’成员时刻做好西高小学的‘后勤部长’,经常进学校门、问学校事、解学校难。村里逢年过节有什么文化活动,学校也会组织师生积极参与。”
村校联建,还注重从“根”上联,从优良传统和乡风良俗中汲取精神养分,帮学校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办学风格。学校充分挖掘乡村唢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形成乡土校本课程。
学校还利用村里提供的场地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在“村校联建,双融双创”工作不断推进过程中,东高村为学校提供了24亩地、西高村为学校提供了6亩地,作为学校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发掘教育资源,传承乡土文化,让学生记住乡愁、乡韵。
村校联建也在服务上互相融合。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到村里的卫生、环境、敬老等公益事业中,培植公益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村委会在改善村小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热爱公益、热爱教育的当地知名人士请入学校当“编外教师”,促进“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
以西高小学为例,该校通过开展“寻找村宝”活动,邀请退休教师、有才艺的村民等担任编外辅导教师。在西高小学附近,有一位骑行全国的老人吕旭泽,他收集了许多红色文化收藏品、纪念品。吕旭泽与沁阳市有关部门协同,将自己家的三层小楼改造成了“红色收藏馆”供公众参观。
乡村也成为学生们的“大教室”。“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村史馆、千亩花海等地参观学习,了解赵寨村的红色革命史和赵寨村的发展史,领略村庄美景,发扬赵寨村艰苦奋斗的精神。”沁阳市紫陵镇赵寨小学校长常高亮说。
在沁阳市,一些学校还着力构建“校村联动教育共同体”。例如,沁阳市实验中学通过打好“组合拳”,筑牢“校—村—家”护苗管护网,共助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该校校长席正阳介绍,每学期初,学校都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其他处于各种困境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精准摸排和登记……
沁阳市教体局“村校联建,双融双创”的工作成效也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显现。
“村校联建,实现了教育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沁阳市正在以创新的姿态、扎实的行动,深耕‘联’和‘融’的模式,探索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方式。”高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