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地方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重庆秀山用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非遗育人体系——
非遗“驻”校园 薪火代代传
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朱良龙
秀山县民族初级中学学生在大课间表演金钱杆。学校供图

    文化遗存·活在校园

    一件迎风绽放的荷花吊坠,花丝袅娜;一只素雅美观的荷花烛,造型精巧……戴着人工耳蜗的张文轩向记者展示了他设计的两款龙凤花烛作品。“这是我在龙凤花烛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学习时,临摹到的荷花纹样,回来后精心进行了现代化演绎后的作品。”

    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秀山县”)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铸魂工程来抓,充分结合当地非遗资源,通过校本课程、校外研学及组织当地非遗传承人授课等方式,举办一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得到传承。

    党建引领非遗文化进校园

    “今年,我们探索开展了党建与非遗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全县中小学校党员教师带头参与非遗文化宣传,让更多学生和家长自觉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秀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杨文光介绍,该县探索以党建为抓手,引导党员教师带头宣传非遗文化,同时依托党建活动阵地,开展非遗文化送教下乡活动,仅2024年以来就开展非遗文化送教下乡8场,受益学生2000余人。

    秀山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指导,从校园环境建设、校本课程设置等方面分学段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开设非遗“龙凤花烛”“秀山花灯”“土家织锦”等各具特色的校本实践活动,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一校一品”。目前,该县各学校共编撰非遗文化系列校本教材24册。

    秀山县打出一套组合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把家国情怀、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融入主题班会、党团队日活动中;每年利用传统节日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家乡风俗知多少”“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利用文化墙、楼梯过道和板报栏布置民族文化知识,组织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方式进行教育宣传活动……

    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新模式

    “赖花子(男角)弓步下脚重心靠右,双手张开做环抱式,扇面朝上,眼神看向幺妹子(女角),幺妹子立半脚尖小踏步,身姿挺拔,双手亮相姿势,手持夹扇式,眼看向赖花子眼神交流。”走进秀山县职教中心,秀山花灯非遗传承人庄凌锐正在向学生讲解秀山花灯的重要动作要领。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小戏、曲艺、杂技、吹打、仪式于一体的综合类民俗表演艺术,是流行于秀山县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秀山县有近10所中小学校建立了秀山花灯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秀山花灯后备力量。

    秀山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地域特色明显的龙凤花烛、秀山花灯、土家织锦等深受师生喜爱。该县积极探索将非遗融入中小学幼儿园育人体系,开设丰富多彩的非遗特色课程,邀请本土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师生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选派优秀教师向非遗传承人学艺,培养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非遗教育与传承团队。

    2018年1月,该县职教中心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今年3月,投资800万元的非遗文创街也建成投用,学校先后迎来中小学生、幼儿园、社会组织等5万余人次开展非遗文化观摩体验。“希望秀山花灯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我们秀山人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秀山花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兴茂说。

    拓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新路径

    “这个机器我见过,它叫土家织锦木质斜腰机,这个是梭子,这个叫腰带。”前段时间,该县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研学实践活动,馨园幼儿园大(1)班小朋友杨清清为大家介绍土家织锦机。

    “培养幼儿对土家织锦的兴趣爱好,以土家织锦园本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家长、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通过土家织锦感知社会、感知生活。”馨园幼儿园园长杨瑜说。

    秀山县各校积极探索“非遗+研学”保护传承新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外研学实践活动,依托秀山清溪大寨传统村落等资源优势,打造了“走出去+请进来”“通识+选修+拓展”“校内+校外”“学+做+创+秀+销”“两扎根+两服务”等5条研学路线,设立非遗工作坊7个,创建研学教育实践基地4个,让学生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研学活动,学生们走出校园,参与非遗文化体验和手工制作,让学生学非遗、知非遗,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该县教委总督学万顺说。

    截至目前,今年该县已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13次,参与学生达7万余人次。杨文光介绍,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扩大育人覆盖面,把校外非遗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开发健全与学校特色课程同步发展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非遗育人网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