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是首批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面向大型工业软件自主研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秉承“立德树人、博学求实、融合创新、贡献国家”的办学理念,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落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举措,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新时代特色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强特色、全贯通
学院分析一流软件专业人才能力特质,明确6项专业能力指标,以能力达成为目标,构建了“三层次、四方向、全贯通”的课程体系。整体架构分为“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知识”三个递进层次,“学科基础知识层”重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层”重在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学科交叉知识层”重在强化多学科知识运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了“石油工业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软件开发、智能化软件开发、高可靠性软件开发”四个培养方向;从大一暑期至大四毕业,依据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递进式培养路径,结合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知识要求,连续8个学期不间断、衔接式开设了9门工程实践课程。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了专业知识体系从离散化、知识掌握型向系统性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支撑系统性、整体性和能力型的高端专业软件人才培养,专业培养方向也从专业大类细分转换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了特色化软件学院石油工业软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
资源平台:相结合、共协同
在平台建设方面,形成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共协同的实践教学环境。校内实验室包括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油气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以及工业互联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实验室,保障学生在油气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软件开发、智能软件开发、高可靠性软件开发方面的实验开展。学院跟东方物探、昆仑数智等石油企业,以及海信、龙芯等IT企业共建了创新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可供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创新实验、岗位培训,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岗位技能的能力达成。搭建了“三层次、双保障”的数字化实践平台,包括软件项目开发实训系统、“知码开门”在线系统等基础实验平台,工业互联网仿真实训平台、大数据处理计算集群系统等专业实践平台,虚拟增强现实、智慧采油井模型系统等创新平台。此外,学院还通过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开放的实践创新训练环境。
教学模式:重创新、三融合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推进“三层次”教学改革。结合KPEM模型与课程知识图谱,梳理知识思维脉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和创新竞赛案例,基于数字化实践平台,实施了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借助本研一体班,实施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汇聚企业优质资源。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引入企业优质育人资源,与华为、百度共建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工业互联网概论”“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等,并联合开发《基于MindSpore的智能软件开发》等国产化软件教材。与百度共建百度菁英班,与小米共建实践训练营,与昆仑数智合作共建昆仑数智专班。引入东软、软通动力、青软等优秀师资,在校内开展实践实训。
构建了课赛融合、专创融合、科教融合的创新机制,推进实践课程与科研竞赛对接,并制定学科竞赛学分冲抵办法,实现了学生参与科研竞赛全覆盖。联合东方物探、驻青企业承办“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大赛、青岛市大学生科技节等学科竞赛和系列创新创业活动。
人才培养:真实践、显成效
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显著提升,荣获国家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奖励174项、省部级奖励348项,在多项高级别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山东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多项特等奖;学生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5项,覆盖面达到80%,立项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学生使命担当意识更加深厚,毕业生入职重点油气行业领域比例和技术研发岗位就业率持续提升,学生在参与科研攻关中培养了“惟真惟实”的科学精神,为解决我国大型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而奋斗的信念更加坚定。
(庞善臣 张俊三 董玉坤 李华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