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语韵留痕 遗音探秘
——玉林师范学院以桂东南地区为中心的传统语言遗留保护探索
李倩

    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目前广西有58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都是广西各民族人民文明结晶的杰出代表。广西的传统医药、民俗节日群等,反映着广西人的朴质、智慧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对桂东南地区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系统性记录与保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一定贡献。

    桂东南文化瑰宝

    探寻桂东南语言密码

    广西桂东南地区为多语多方言区,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土拐话、桂柳官话等汉语方言。多语环境使这一带的侗语有较突出的区域文化特征,与其他侗语方言文化有较大差别。更重要的是,流传于这一带侗族村寨的口传文本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其中一些还在许多非侗语族群中广为流传,如芦笙会歌、迁徙史诗等,但这些文本很多都还鲜为人知,更鲜有报道和研究。和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情形相似,由于社会转型、民族文字长期缺位、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迅速介入,这些文本的传承已是后继乏人,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因此,抢救性记录和保护研究迫在眉睫。

    守护乡音 传承智慧

    科研团队在行动

    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团队以桂东南地区的北流、容县等地区为典型个案,本着“传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精神,从口传文本的实地调查记录出发,以这些文本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功能与其语言结构的关系为核心渐次展开,探讨少数民族尤其是无母语文字族群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方法和模式,为我国民族地区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材料支撑。本次研究以叙事民歌、颂文祭辞、历史传说等典型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分析文本的主题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文本的传承特点并考察其传承模式、揭示其传承机制,结合文本的社会文化功能、传承特点和机制分析其语言结构特征等,同时探索当前社会形势下保护传承这些语言文本的有效途径,如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等。

    数字化赋能“语言活化石”

    以现代技术对接传统文化

    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在本次研究中,运用沉浸式田野调查法进行实地调查,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运用笔记、录音、摄像等各种技术手段如实、全面地记录口传文本的发生、传承和流布。再对这些有声语料进行转写、标注和翻译,用软件将有声语料转写成以国际音标或改进的侗文为文字符号的相应文本,并进行标注(语法语素的标注和释义)和翻译(包括词—词对译和句子或段落的释义翻译以及一些民族历史文化现象的注解),以确保语言资料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完成以上步骤后,对转写和翻译好的文本按主题类型进行分类和目录编号,并链接上相应的音(视)频文件,创建一个融文本、声音或影像为一体的语言文化资源库,便于长久保存和广泛使用,为语言学、文学、民族学等相关研究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与文化环境的记载和传承等奠定基础。另外,科研团队还综合应用民族史学、民间文化、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功能、环境、语言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写和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团队面对复杂的研究现状,在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基础上,打破了以往过于注重语言文化形式本身的研究局限,基于记录传统文化理论原则,强调自然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调查记录,将口传文本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以探索其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对环境活力的意义。同时注重将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用于文化调查、记录、存档、应用和研究等各个环节,与传统意义上的调查进行区分。另外,还注重语言文化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广泛共享,这在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上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文化记忆 生生不息

    守护文化根脉 共传语言之美

    为加快推进桂东南地区的语言保护工作,使得其能够成为桂东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动窗口,玉林师范学院科研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首先通过政府部门的加大宣传与政策引导,各职能部门推进了红色文化旅游赛事的进程,让各高校师生都自愿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在争得荣誉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其次,由政府部门牵头利用互联网、平台效应传播传统语言文化。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与引导下,学院科研团队让学生加入到平台的搭建与传播中来,在学院的公共平台、微信平台以及其他平台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宣传界面,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把文化与体验相结合,让文化传播到民众心中。二是通过学院教师团队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传播兴趣班,定时定点且免费地开展相应的课程。三是学院科研团队通过博物馆、文化展览馆、毕业生设计展等开办各类相关展览会,传播桂东南传统语言文化。

    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应在时间的演变中不断地完善与加强,玉林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持对文化传播的执着与信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不断地努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了解桂东南特色历史和地域文化,从而使得桂东南传统语言这种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桂东南地区传统文化语言的记录与保护研究”[课题编号:2023YJJD0014]阶段性成果)

    (李倩)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