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合肥经济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吴国兵 王乙 吴梅 王明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厚植人才新沃土。合肥经济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主力军。学校精准发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教协同推动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创建“四个合作”(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链互联”(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六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实验室、共同建设综合性实训与就业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彻底打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让产教协同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更好推动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金融与大数据、数字艺术、智慧财务管理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深圳市、合肥市、宣城市、淮南市等地方政府部门,科大讯飞、蔚来汽车、京东方、中海物流等行业头部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校地、校企等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场景变革创新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带来各行各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学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按照“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整合升级特色优势专业,增设布局新兴急需专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对接支柱和新兴产业,应用型专业比例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产业、专业、创业、就业统筹,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经验和改革发展成效,曾在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座谈会上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荐;精准对接安徽“三地一区”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依托虚拟仿真空间、数字化再造实习实践场景、“远程实景”学习模式等,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校着力培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四位一体”互动模式,积极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双创”三类学科竞赛体系,配备“行业+企业+学校”三类指导教师,对标知识、能力、素质的“三全育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近年来,学校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13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9项;累计获得各类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1345项;多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承办第三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本科组)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突出贡献奖。

    多元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学校坚定锚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构建多元融合的育人新生态,高效赋能人才培养。

    学校不断加大“智慧合经”建设力度,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强慕课、微课、混合式课程等建设,综合运用课堂、移动、混合、智慧、微学习的“教学+自学+协同学习”等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手段、新形态。组建虚拟教研室,建设跨学院融合、多部门合作的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限制,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强化文法工艺交叉融合。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作用,注重融入地方实践,成立乡村振兴与电商研究院,深度参与全面促进区域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工作实践。注重深化产教融合,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建设教学实习、创新创业实践、产学研合作、校外导师来源、学生就业“五合一”产教融合型基地,双向赋能,融合共生。学校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华为ICT学院”,因合作成效显著,已获批“优选级华为ICT学院”。

    学校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正与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莫道克大学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为跨界交流、融合发展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了国际平台。

    未来,合肥经济学院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追求,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路径,积极融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合经力量。

    (吴国兵 王乙 吴梅 王明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合肥经济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7/20/03/ZGJYB2024072003_b.jpg 03 中国教育报 4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