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于2024年6月30日胜利闭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基于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研判、对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思考,明确提出了“一三五七五”发展思路,锚定“一个战略目标”,深化“三项重点改革”,聚力“五大攀登行动”,强化“七大支撑保障”,实施“五大党建工程”,奋力谱写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锚定“一个战略目标”,深化“三项重点改革”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怎样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实践路径,发出了努力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定好位、挑大梁的“动员令”。锚定“全面建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着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院两级管理、部门单位绩效考核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在汲取中医少年班、传统中医班等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山东模式”。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新范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学校加快二级学院“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治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校院两级职责明晰、运行规范、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从“大学办学院”到“学院办大学”的转变。
深化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改革。学校在教学科研单位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部门单位绩效考核。对标对表国内同类院校和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指标,不断完善突出绩效、体现价值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
聚力“五大攀登行动”,强化“七大支撑保障”
着眼学校事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和短板不足,学校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育、科研创新、融合发展方面聚力“五大攀登行动”。同时,重点强化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内部治理、开放合作、运行条件、校园环境、学校附院一体“七大支撑保障”,为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聚力学科建设,确保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实施主体学科攀峰项目,探索实施学部制改革;聚力学生培养,持续擦亮“学在山中医”品牌,构建具有山中医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聚力人才引育,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进一步完善与人才层次相匹配的全面多维的人才评价体系;聚力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科研制度改革;聚力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强化教师队伍支撑保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文化建设支撑保障,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强化内部治理支撑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化开放合作支撑保障,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资源,构建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强化运行条件支撑保障,强化经费保障,完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形成多元化筹资新格局;强化校园环境支撑保障,统筹校园优化调整,完善长清校区、千佛山校区、国际医学中心校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功能定位;强化学校附院一体支撑保障,推动学校和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协同发展、双向赋能,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对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
深化实施“五大党建工程”,深入推进“一融双高”
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深化实施“五大党建工程”,深入推进“一融双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实施“旗帜领航”工程,把牢政治方向,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健全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实施“培元铸魂”工程,夯实思想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实施“强基赋能”工程,锻造坚强组织,强基固本、选贤任能,实施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和干部队伍“培优提能”行动;实施“清风廉韵”工程,建设“清廉校园”,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实施“同心聚力”工程,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群策群力共促学校高质量发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立足新的更高起点,山东中医药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增强勇担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重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奋力谱写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张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