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国高校科技攻关捷报频传。 先是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出一种全新的晶体制备方法,让材料如“顶着上方结构往上走”的“顶竹笋”一般生长,极大提高了晶体结构的可控性。 接着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模拟能力的量子模拟器,朝向获得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理中的作用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还有一项捷报来自通信领域。北京邮电大学团队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 短短一周时间内,高校接连发布重大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3项成果均为国际首创。也就是说,相关高校团队,都是挺进“无人区”,在迷雾中“杀出一条血路”,拿出了耀眼的成果。 要知道,科研工作不确定性极高。在这种情况下,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不失为较为稳妥的办法。 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人员,正在挺进“无人区”。 何也? 因为“无人区”里有人心。 这人心,是强国心——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其中,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决定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 就拿北京大学团队的这项成果来说,该技术有望为新一代电子和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新的材料。也就是说,假如这条路线的产业化应用走得通,芯片产业将迎来颠覆性变革。其中意义,无须多言。 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必须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素来有科研报国的优良传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响彻耳畔,高校必然冲锋在前。 这人心,是教育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奔涌向前,面对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肩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可谓责无旁贷。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利用科研大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必不可少。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的量子研究为例,很多年轻学子都在相关科研中快速成长,一些人后来还成为团队骨干。 “无人区”里,要素聚集、学科交叉、思想碰撞,这些都将为年轻学子提供充足的养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希望学生在“无人区”磨炼一身本领,最终青出于蓝,担当大任。 这人心,是求索心——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求索,是人类的天性。带着对探索的热爱,我们不断揭开一个个科学谜团,向着科学的更高更深处迈进,才有可能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 “无人区”意味着空白、意味着奥秘。正是因为求索心,科研工作者面对任何难题都永不言弃,也有了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底气。有着求索心的强烈驱动,相信高校的科研人员会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