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优化商学教育与研究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谢小云 刘洋 陈超
视觉中国供图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还通过各种创新形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商学院应该如何通过商学教育和研究,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

    近年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不断跨越学科、学院和大学边界,通过引领商业(Business)、工程(Engineering)、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学科的交叉融合、互融互促,探索出了一条高水平服务国家、区域和产业需求的“浙大BEST路径”,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育人为本——

    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学院依托学校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推出学科交叉BEST战略,致力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供跨学科教育和培养方案,涵盖商业管理、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知识。该计划旨在突破学科界限,让学生掌握多个产业和行业的技术创新进展与趋势,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创新、创业的全球胜任力。基于此,学院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需求,打造了一系列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成立了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并推出了多个博士学位项目、本科学位项目以及国际硕士项目等,形成了学科交叉、本研贯通、产教深度融合、国际化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具体课程设计方面,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化跨学科合作,聚焦集成电路、新型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打造了一系列高质量、前沿性、战略性学科交叉创新产业课程,如“集成电路自主创‘芯’管理”“集成电路科技创业管理”“人工智能及行业应用”等。此外,学院在2020年推出了“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担任课程总顾问和首席科学家,邀请来自理工农医学院的领军科学家讲授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前沿以及产业化发展空间,并在课程中融入以大国重器和自主科研奋斗史为核心的思政教育。通过“一线体验—前沿探索—团队融合—科技转化—传播带动”五阶段培养,让商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技术优势分布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引导他们思考中国科技转化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树立以管理赋能科技创新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感,并成为技术成果的传播者和技术转化的生力军。

    创新驱动——

    赋能前沿性、交叉型成果产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学院依托长期以来在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积累的深厚研究优势,以“平台—团队—项目”为总体思路,通过“学科平台融通计划”“三层次创新团队计划”“学科交叉预研基金”等行动,有组织系统化地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学院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发展的惯性,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汇聚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和协同攻关,探索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孵化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其中,“学科平台融通计划”旨在通过商科实验平台与理工科实验平台的互融共通,激发不同学科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例如,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参与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双脑计划”,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重大需求,以脑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汇聚为路径,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开展学科汇聚研究,推动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转变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学院与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联合共建多式联运物流大模型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数据和现代物流产业,聚焦物流运输和智能计算核心关键技术,面向国家和浙江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着眼于构建以智能计算为内在技术驱动的多式联运创新发展模式,突破多式联运物流通用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建成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平台,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

    “三层次创新团队计划”以“战略型学科团队”“交叉型特色团队”“紫金小微团队”建设为抓手,聚力学科核心研究力量,汇聚重点交叉学科人才,组建系列创新团队,有组织开展“四个面向”的交叉研究。相关团队近3年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8项,并持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在全国形成了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浙大数智管理方阵”。例如,“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交叉汇聚,围绕大数据医疗诊断、数据驱动的医疗资源管理、医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等展开交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学科交叉预研基金”则是以研究项目为抓手,引导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共同申请和实施,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前沿问题,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学院以“平台+团队+项目”为抓手,打破了“商业、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壁垒,致力于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鸿沟,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

    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商学生态

    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供给,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成果之间匹配程度,是影响高校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潜在的堵点。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首先,学院通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实践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青年企业家委员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兼任教授等多样化形式,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流企业和企业家引入课堂,深度参与交叉学科建设、交叉教学项目建设、学科交叉创新产业课程建设等。同时,与科技领军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将移动课堂搬到海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领军企业车间等现场,促使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培养全过程。

    其次,学院通过“求是星辰青年学者计划”“求是星辰集贤计划”等行动,与理工农医类学院领军科学家联合招收博士后,与校设地方研究机构联合招收平台百人和专职研究员,双聘理工农医等领域和优秀师资,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咨政建议和智力支持。

    再次,重点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行动则以平台为抓手,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联合理工科院系,做好与企业和地方研究机构的深度对接,发挥产学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形成“技术+管理”合力。

    最后,学院依托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浙江研究基地等平台,推出战略性产业智库行动,聚焦于数字经济、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分析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产业问题,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学院不断跨越学科、学院和大学边界进行创新探索,凭借“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在2018年、2023年连续两届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未来,学院将继续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学科交叉,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