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优秀人才是西北工业大学显著的育人特色,文化赋能教育、交叉夯实基础是新时代工科育人的核心特征之一。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程实践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学科交叉能力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落实机制,将非遗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深入推进工程实践课程改革,实现由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向创新工程能力培养的转变,提升学生交叉创新、艺术审美和劳动品质等素质与能力,培养新时代有情怀的创新型劳动者,在厚植“总师文化”基因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立足新工科,坚持“做中学”
工程训练课程是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创造准工业化生产环境,衔接理论学习和工业生产,开展过程认知、建模分析、技术训练、综合实践和创新制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管理等专业技术在工程中融合和应用的感性认识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发挥着独特作用。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工程实践教学内涵,结合新工科育人要素和新型工业技术发展需求,探索工程实践课程改革路径,深度拓展工程实践课程内容,构建了“强化工程基础、融通学科交叉、厚植工程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研发开设了“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双创’引领的机器人工程实践”等17门素养类课程。
学校坚持办学特色,以航空航天产品为切入点,开设了“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将VR技术融入传统装配实训过程,构建了以VR技术与航空航天基础知识教学、C919航空发动机虚拟数字化装配操作、实体机械原理工程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特色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了VR虚拟仿真工程实践教学实验室,满足学生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的工程化实践认知需求。
坚持新工科建设理念,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小型智能化机器人为创新实践载体,开设了“‘双创’引领的机器人工程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理论+设计+仿真+实践制作+装配测试+科技竞赛”等多个环节,学科知识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学科基础技术,学生通过智能机器人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三维设计、编程、机器人仿真和机器人装配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动手实践为主题的项目式教学,充分践行了“做中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建设,建成了水系、陆系、空系三个系列的11类机器人实践项目,能够满足多个专业大类多个学科的工程实践教学需求,先后申报并获批“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西北工业大学高挑战度优秀本科课程典型案例”和“西北工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非遗进课堂,创意焕活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结合非遗文化,对工程实践课程进行了深度拓展,开设了“文明经典、匠心独运——基于非遗掐丝珐琅技艺的机电创意设计与制作”“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非遗技艺机电结合的现代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等特色化工程实践课程,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为载体的艺工融合实践课程群。
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中的“文明经典、匠心独运——基于非遗掐丝珐琅技艺的机电创意设计与制作”课程,自2021年开课以来,累计受益学生近2000人次。该课程授课80学时,包括线上学习24学时、线下实践56学时。通过项目式教学,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掌握非遗文化发展、电子增材制造工艺、特种加工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在能力层面,帮助学生分析掐丝珐琅等文创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规范使用工程仪器设备和电子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等工具,掌握非遗文创产品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素养层面,通过引入非遗文化、“中国制造”、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非遗技艺机电结合的现代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自2021年开课以来,累计受益学生近3000人次。该课程以陕西特色剪纸、掐丝珐琅、花丝镶嵌、陶瓷等非遗文化为载体,以机械、电子、材料综合应用实践为核心,创造性地将非遗技艺有机融入工程实践教育环节。通过基于机电结合的非遗传承创意设计与实践,学生们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该课程被学校推荐申报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2023年,在陕西省组织的首届非遗发展大会上,该课程入选“非遗进校园”典型案例,同时,支撑学校获批了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教研促课改,教学结硕果
学校高度重视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明确提出了“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创新能力、锤炼工程素养、涵养工匠精神、滋润文美智慧”的工程“大实践观”育人理念,创建了“交叉筑基、实践拓展、项目提升、开放共享”的工程实践育人机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持续优化工程实践课程内容,以“思政铸魂、交叉筑基、劳动悟本、崇文尚美”四轮协同为指导,将立德树人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先后凝练工程实践典型思政案例58个,建成课程思政案例库1个,开发非遗文化实践课15门,出版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版工程实践教材8本,“基础+项目式”的课程配置模式满足了70余个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持续集聚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建成了“数智驱动、校企协同、多方联动、文化赋能”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先后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0余个,建成数字课程4门。汇集8个创新基地、2个学生社团和1个国际化实践基地,建成了创新社区,构建了“产—学—创”一体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平台。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强化工程基础、融通学科交叉、提升创新能力”逐级递进,通过低年级基础工程筑基、中年级项目应用拓展、高年级综合创新升华,“实践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实践”四年不断线支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成工程实践课程模块34个、劳动实践课程模块20个、综合训练项目20个,开放共享创新类设备350余台(套),全校每年万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与训练活动。近三年学生参加A类赛事并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增长率达到34%,2023年各类获奖1587项。
再接再厉,砥砺前行。立足新时代,西北工业大学将继续聚焦学生学科交叉能力提升,坚持系统开展工程实践课程改革,加强和完善工程训练,激励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以“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为特质的“总师型”人才。
(蒋建军 康鹏军 邵玮 吕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