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赤峰学院
以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永胜 王艳丽 迟卫华

    近年来,赤峰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逐步形成“一个核心、三个打造、六个结合”的赤峰学院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障。

聚力“一个核心”,夯实文化育人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赤峰学院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努力做到“三个融入”:一是融入学校文化,充分挖掘自身历史积淀和精神资源,凝练出“经世致用 立己达人”的校训,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青年学子成长文化,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二是融入课堂教学,按照“种好责任田,管好一段渠”的要求,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共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效应;三是融入文化生活,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聚力“三个打造”,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打造一个线下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了“精气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世致用  立己达人”等校园文化小品和横幅,在办公场所、教学楼、宿舍楼等内外设置了文化墙、展板等宣传展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介绍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知识,规范师生的行为,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打造一个线上立体式全方位宣传矩阵

    校内依托校园网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校外借助国家、自治区、赤峰市级主流媒体等平台,宣传文化育人的工作动态、典型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学校2023年累计发布新闻宣传4362篇,总阅读量达600余万次;“赤峰学院官方微博”2023年前两个季度均荣登赤峰政务媒体微博榜榜首;在“我的新红山”客户端开通了订阅号“赤峰学院”,先后在“学习强国”平台、《内蒙古日报》等国家、自治区、市级媒体平台进行报道宣传216次。

    打造一个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宣传的长效机制

    一是广育深挖。学校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细化了工作举措,规范了工作流程,力争形成“层层有先进、处处有典型”的有规划、有梯次的培育格局。二是宣传推广。在利用校内新媒体矩阵宣传典型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及时向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推广,并充分发挥校园内文化墙和灯杆旗的作用,让师生在校园内随处可见、随时可学,把个体示范充分拓展为群体效应。

聚力“六个结合”,彰显文化育人特色

    将文化育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以“三强化三构建”为抓手,完善了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谋划课程发展,以实践践行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学校各层面齐抓共管、学校各级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落实了条件保障。形成了适合思政课堂的原创性“五步四段”教学改革模式。2022年,该教学模式成果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师们深挖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让学生想听、爱听、有启发。 

    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在2022年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全面修订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形成了“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大纲、课程方案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育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育科学精神。

    将文化育人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坚持以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组织“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活动,展现“小而精、特而实”的二级学院亮点品牌,有效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做好“三下乡”实践活动,2023年成立“三下乡”队伍69支。学校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开展理论宣讲、应急救护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志愿服务累计时长4324.5小时。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破冰行动”等贴近社区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品牌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事迹进学生宿舍活动,开展国家奖学金等获奖学生事迹风采展示。2024年初,学校基础医学院“00后”学生曹文卓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彰显学校立德树人的丰硕成果。

    将文化育人与发挥专业优势相结合

    赤峰学院依托各个学科专业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并精心提炼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赤峰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14个。学校发挥专业优势,连续5年举办赤峰考古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数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中,论坛在国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每年组织文博专业研究生在考古工地、博物馆等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习,先后3次组织文博专业研究生赴陕西、河南等地进行为期15天的实践教学活动。

    2018年至2023年,赤峰学院与赤峰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合举办了10期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400余名。通过培训,增强了传承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为推动学校非遗专业建设发展和理论研究、提高非遗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推进非遗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将文化育人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赤峰文化积淀深厚,先后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多个文化发展高峰,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赤峰学院自2012年起相继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等校级学术平台,十几年间陆续向外寻求合作,先后与红山区文物局、赤峰市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共建考古文博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平台。学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深耕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考古学通论”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第六届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19年,“红山文化十二讲”“契丹史十二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在线课程,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线上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

    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文化育人路径,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稽古读书会”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昭君出塞》《巾帼长歌》等历史舞台剧品牌等,在文化实践中增进学生对“两个结合”的深刻把握,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活起来”。

    将文化育人与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相结合

    学校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实施人才兴教战略,持续在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上下功夫。近三年来投入人才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引培博士77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硕士17人,公开招聘硕士33人。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教授112人、副教授389人;教师504人具有硕士学位,256人具有博士学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7.8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26.23%。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教师2人、“草原英才”4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0人、“玉龙英才”17人、“111人选”1人、“321人选”6人、“西部之光”自治区十大百人计划2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1支、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玉龙英才团队”2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8人。如今,学校已建成一支教学业务能力突出、师德高尚的专业教育团队。

    将文化育人与服务地方相结合

    赤峰学院秉承“经世致用 立己达人”的校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紧密对接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学校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制定出台《赤峰学院横向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学校组织实施科技服务地方项目85项,2019年组织实施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72项,项目总经费达3600万元。学校于2023年启动实施了“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首批来自13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的35名博士,已深入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企业、乡村、学校、博物馆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库”“智囊团”。第二批博士下基层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计划再派驻博士50名,开展“蹲点式”服务。

    根据社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协同育人机制,采用“倒推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兼顾专业认证标准,将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赤峰学院还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人体生命科学馆、物理世界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创意科普示范基地等9个科普教育基地,为公众提供探索科学奥秘、感受文化魅力的场所。

    经过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赤峰学院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得以统筹与聚焦,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纵成一条线、横成一个面、立成一个体”的文化育人体系。未来,学校将在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永胜 王艳丽 迟卫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