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危难时刻显身手的专家可敬可佩
杨朝清

    

    据《科技日报》报道,安徽农业大学近日派出100多名专家奔赴安徽各地,现场向受灾农户传授抗灾减灾技能。“感谢安徽农业大学的帮忙,让我家受损的稻田里又插上了秧苗。”怀宁县三桥镇三里畈村水稻种植大户丁邦位说。近日,“补改种”专家组组长董召荣教授一行,前往该村进行灾后生产指导。

    乡村作为“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谁都盼望着丰产丰收,谁都渴望辛勤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无情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抗灾减灾成为农户的“燃眉之急”。灾害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共同体意识。急农民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危难时刻显身手的专家们给农民朋友们以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专家们的助力,农民们能够实现对农业科技的充分掌握和恰当使用,抗灾减灾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对于专家们来说,科学研究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创造,也是实践经验的凝结,而广袤的乡土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研素材。广阔的田野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成才舞台;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非但没有降低身价,反而实现了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这不仅裨益了民生,也有助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发挥作用,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价值,专家们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问走出书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研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释放出强烈的、炽热的实践之光、科技之美,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真正做到了科技为民、教育报国,值得学习借鉴。

    贴心暖心的“危难时刻显身手”,没有躺在“舒适圈”里,而是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专家们“自找苦吃”,彰显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对于受灾农户而言,专家们的“触手可及”犹如“雪中送炭”,不仅纾解了抗灾减灾的难点、痛点,也让农户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更为关键的是,专家们还用自己真诚的“角色扮演”赢得了农户们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从而提升他们对“读书有用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当尊师重教在一个地方蔚然成风,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就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就会愈发明亮。

    在过去,农业生产往往凭借农民自己或者他人的经验,这不仅存在一定的风险,也束缚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撑。缩减农民与科技之间的距离,让知识和智慧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助力农民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绚烂,不仅赋予了科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也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下了精彩人生。危难时刻显身手的专家们,不仅成为了光辉的榜样,也激励和鼓舞更多的高校师生在爱农兴农、科技报国、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