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激发“沉默”中等生的生命活力
蒲邦顺 吴霓 王远

    中等生是学生群体中占比最大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的建构发展,既是对一般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又是破解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困境的有益探索。我们在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在较偏远地区,通过关注中等生来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整体变革,探索出适合这类地区大多数学生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对这类地区学生优质教育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

    以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的价值导向,这蕴含了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自觉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认,体现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使命。

    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以教育面向所有学生为目标,意在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在传统大众育才观中,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往往将重心放在优等生的提升和学业待进生的转化上,导致中等生容易成为被忽视的大多数。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就是要重新聚焦学习成绩中等甚至偏低的这一学生群体,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教育过程公平。另一方面,受城镇化、农村空心化和周边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较偏远地区优质生源向周边城市流失情况非常严重,生源结构呈现分化特征,建构针对中等生的教育模式是这类地区学生的普遍教育需求。

    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以学生充分发展为追求,意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尺度。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每个学生实现充分、全面发展。人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抽象、孤立的,而是现实、具体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的本质追求。从学生能力的历时性发展角度来看,中等生阶段是一个囊括大多数学生能力发展的必经区间,是其实现能力跃升的发展区间。因此,关注中等生就是对全体学生成长关键动态过程的把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增值发展的追求。换句话说,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获得充分发展,进而实现跨越性质变。

    以坚持学生教育活动主体为育人主张

    坚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的育人主张,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强化共学生态的互助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独特的人。相对于学业待进生和优等生,中等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易被终结性评价的量化值所遮蔽。中等生可能会被误解为各方面都不突出、学业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群体。但事实上,中等生却是发展最多样化的群体。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中等生作为占比最大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特性以更为多样化的形态反映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关注中等生个性化发展变化,因材施教帮助其克服成长瓶颈期,把握成长关键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强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自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的学习由他律转向自律,由被动转向主动。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主动性欠缺,是阻碍广大中等生和学业待进生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会降低其面对问题挑战的自信心,抑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和理性思维进行反思评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强化共学生态的互助性。关注中等生不等于忽略两端学生,而是强调在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将比例最大、最容易被忽视的中等生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尺度。中等生整体能力水平重心的抬升,自然而然地也会驱动两端学生向更高水平迈进。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重视构建各类学生互帮互助、协同发展的共学生态。其间,从校长到教师均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发现彼此之间的长处和闪光点。优等生可以帮助中等生、学业待进生夯实知识基础,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学业成就。同时,中等生、学业待进生也可以发挥自身在其他领域的比较优势,助力其他学生全面发展。

    以课堂教学变革为实践范式

    课堂教学是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落实的载体。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创新是不断提升育人质量、适应广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之举。

    树立关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主张课堂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具体表征为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学互动引发学生深度思维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状态,教学结果夯实学生知识体系并给予学生丰富情感体验。首先,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进行调整,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愿。例如,结合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互动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参与,通过启发式问题、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层次。再次,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状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责任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任务设置,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最后,课堂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体验的营造,通过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可以更好地增强其学习的深度和持久性。

    整合现代数字技术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所有学生包括中等生在内,实现个性化发展需求。考虑到中等生的内在异质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沉默”的中等生这一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因此,落实关注中等生教育理念,必须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平台,通过全过程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测和反馈,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从而帮助教师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精准开展教学活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教师是推进课堂变革的关键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氛围、效果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伙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在学业待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关爱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真诚关怀和个性化指导,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学生的潜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因此,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和支持,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塑造学生品格和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蒲邦顺系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校长;吴霓系中国教科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远单位系该所。本文系中国教科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部门项目“‘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政策发展成就与展望研究”[GYI2022004]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