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为笔 绘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浙江篇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厘清教师能力提升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及教师个体成长与团队整体发展的关系,将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素质有效结合,实施五个“一体化提质工程”,创新探索了“五师五化立体协同”的跨界与交融“一体化”建设模式,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校级团队、省级团队、协作共同体、校企共同体协同共进,努力打造高水平团队建设范本。
一、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五师五化”夯实建设基石
1.跨界融合,组建“五师协同”的结构化团队
以“跨界”“重组”“融合”为指导思想,打破行业与学科领域的界限,组建多元化的“五师”团队,即领军教师、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校友导师,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团队成员,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五师协同”。
2.目标明晰,“五化并行”夯实高效能团队基石
围绕国家对数智赋能、智慧化协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五师五化”目标,即领军教师高端化打响团队品牌效应、骨干教师专家化提升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构建“大思政”格局、企业导师专任化助力校企深度融合、校友导师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聚焦凝聚力集成,聚焦高质量能力培养,聚焦高效率成果转化,“五师合力,五化并行”,夯实高效能教师团队建设基石。
二、分层分类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教师个体与团队整体协同发展
1.跨界交融一体化设计,“五个一体化”高效推动团队发展
探索基于课程群的跨企业、跨学科、跨部门的互补型团队建设模式,跨界与交融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团队内部采用“大团队—课程群团队—课程团队”三级管理架构,以大团队带动小团队,实施“五个一体化”提质工程,即团队能力一体化打造教研新生态、标准体系一体化构建专业和专业群标准体系、教学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专业群资源、教学运行一体化实践协作教学多元新教法、社会服务一体化多维度辐射专业群优势。各小团队目标明确又交融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协同推动团队发展。
2.“四层进阶分型分类”培育,“立体协同”全面促进教师发展
规划“五师”团队的培养路径,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实施“四层进阶分型分类”的纵横培育举措。纵向实施“四层进阶”精准培养,即新教师实施“老带新”工程、中青年教师实施“工作坊”项目工程、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工程”、行业精英实施“成师工程”。横向围绕产教研创实施“分型分类”培育,即:在教学上,骨干教师、思政课教师互相配合,开展结构化教学,校企结对,助力企业导师教学专业化,培养教学创新能手;在产研上,骨干教师、企业导师、校友导师互相借力、优势互补、互相成就,培养科技创新能手;在社会服务上,企业导师、校友导师发挥在职行业优势,助力校内教师成长。
三、实施协同化运行机制,集群联动激活团队发展潜力
1.“六共同”协同机制,发挥共同体“集群效应”
团队作为“土木建筑(二)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实施“三层级三融合一服务”组织架构,打造基于新技术的互补性协作发展共同体模式,充分发挥共同体“集群效应”,落实“六共同”协同机制,即共建团队、共频同行、共塑样板、共破难题、共享成果、共守质量,联合开展工作,如联建课程、联合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专业(群)协同建设、联合培养学生(开展学生活动)、协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和谐共赢。
2.“六维联动”机制,保障团队发展有活力
坚守“五个不能少”原则,即激情不能少、智库不能少、研究不能少、活动不能少、机制不能少,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必修+选修”“综合+专项”“通识+专题”的“六维联动”机制,以协作共同体等载体,通过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定经费、定绩效的“六定”闭环工作机制,培育领头雁,形成雁阵集群,保障团队可持续发展。
3.“六个一”行动方案,促进教师成长有高度
落实“六个一”行动方案,即团队成员每周一次主题沙龙、每月一次成果汇报、每人对接一个合作企业、每季度组织一次校企融合活动、每年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每年指导学生一个项目,通过分层推进、分段研学、分项活动,制定工匠型“双师”能力标准和团队能力测评方案,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等方面,实施团队融合和成员个性化精准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团队通过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构建紧密的合作网络,聚智融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引领带动了“土木建筑(二)协作共同体”发展,并向全国进行了示范推广,积极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输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标准,为区域、行业、国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建院范式”。
(本文系教育部门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土建施工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60201]阶段性成果)
(沙玲 任玲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