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莫让孩子成为亲子旅游的“看客”
李晓玲

    暑假来临,亲子旅游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按说,外出旅游最开心、最兴奋的应该是孩子,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据笔者观察,一些家长在兴致勃勃地规划旅行,有的孩子却表现出事不关己的状态。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蹊跷”。例如,一些家长习惯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过分强调旅游与完成学习任务的交换。比如,每到一个地方或景点,强制孩子必须完成日记和观后感,导致孩子把旅游视为一种压力。还有一些家长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习惯结合景点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孩子的心理体验。当然,这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效果不好只是不得法。面对这种尴尬之境,我们有必要对亲子旅游进行再思考。

    亲子旅游应回归常识,突出见世面、阔眼界、增阅历、换心境等本质属性。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利用寒暑假时间外出旅游,可以见见世面、换换心境。如果违背孩子意愿,过分强调硬性的学习任务可能会适得其反。

    亲子旅游应侧重搭建隐性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意图应该是隐藏的,应该让自然美景、名胜古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陶冶情操、滋润情感的作用。所谓寓教于乐,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不难想象,如果家长在旅游出发前就强调必须要记住相关的知识,必须要记住写作文的素材,那么旅游的性质就必然会发生扭曲。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要时刻惦记着这些学习任务,他们会像背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本该自由欢畅的旅途中,每一步都迈得艰难而沉重。看到壮丽的山川,孩子脑海中不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而是被“如何描绘这美景”的任务所困扰;品尝到特色美食,舌尖上不是美味带来的愉悦,而是被“记住美食特点用于写作”的念头所占据;参观珍贵精美的文物,不是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所吸引,而是焦急地想着如何记住知识点;等等。这样的做法,短期内也许能让孩子完成一篇作文或者掌握一些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让孩子对旅游产生抵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亲子旅游应该在“亲子”二字上做文章。不同的旅行经历塑造独特的生命记忆。亲子旅游提供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和交流的机会,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亲子旅游还是提升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游固然是令人快乐的,但和居家生活相比平添了许多琐事,考验一个人的规划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让孩子参与到旅游的计划安排中来,可以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同时,旅游过程中的爬山涉水、长距离徒步等,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总之,亲子旅游应该回归到增进亲子关系、丰富孩子生活体验上来,让他们享受旅游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作者系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