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在思政课建设中坚持“两个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吸引力,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切入点。
家风源于家庭,是社会风气化成的基本细胞。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怀抱负和品德修养受到家庭、家教与家风的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明不断变迁和发展的家庭形态,体现着中华文明之美、历史之深、内涵之广,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优良载体。在课程讲授中,越具体细微的事例越能体现人物的风采、意境的深远和精神的伟大,也越能收到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师可采用故事化的讲授方式,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故事,挖掘、深化其中的历史精神、文化功用和育人价值。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家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承载着无数家庭和家族兴亡变迁的历史,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家国大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家族的兴旺发达、衰落式微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家国故事。现存最早的家书《黑夫木牍》中,在外征战的秦兵黑夫及其兄长京在征伐途中写信问候家中亲人,期待家族战功荣显、盼望回家与亲人团圆;南宋时期岳母刺字“尽忠报国”,警示岳飞对国忠诚;清代《治家格言》中朱柏庐告诫子孙,“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些故事都是家与国命运休戚相关的生动写照,点滴积累起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美德故事。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敢于追求“真、善、美”,有着勤劳勇敢、团结奋斗、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精髓。传承和弘扬好传统美德,首先要讲好孝亲敬老故事。孝亲敬老是建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良好人际关系的根基,也是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根脉。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孝亲敬老是良好家风不可或缺的内容,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图》正是生动体现。其次要讲好勤劳节俭故事。中华民族向来勤劳勇敢、崇尚节俭,有着鲜明的民族品性和生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包含大量有关勤劳节俭的名言警句和典型案例,例如“耕读传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以及勤俭节约、执政清明的廉洁故事。再次要讲好“真、善、美”故事。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讲求亲人、朋友、同志之间真诚相待、坦诚相处。中华民族崇尚善良,尊崇善念、善言、善行,倡导以善助人,不求回报,强调善是人性之本,认为善能生发出更多优良品质,譬如正直、公平、宽容、怜悯等。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建构出一系列关于家风之美的独特解读,认为家庭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合”之美。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育人故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内含中华民族精神千年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独特方法,是中华民族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中的育人故事精彩纷呈、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教育者擅长从事情本身出发,以典范人物、典型事件为例,循循善诱、谆谆教诲,鲜有刻板说教和单纯灌输。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育人活动广泛,不仅存在于家诫、家训和家书当中,还体现在大量的家事活动中,理论规则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结,构建出生活育人的基本体系。首先要讲好品德育人故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育人活动实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而育人活动的重心在于品德教育,在于树立家族子弟孝亲爱国的道德品质、勤奋努力的好学品质、谦虚谨慎的务实品质和踏实苦干的担当品质,这些是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其次要讲好劳动育人故事。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倡导一切活动要在劳动实践中完成,家庭育人活动也尤为注重劳动育人这一方式。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积极倡导家族子弟自觉参与各项家事农事活动,着重训导家族子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受教育者在大量的劳动中涵养了品德,树立了仪规,坚定了毅力,获得了智慧。
(作者系池州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文化自信下的高校思政课家风教育研究”[2022jyxm1069]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