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商丘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引领,把稳人才培养“方向盘”
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方位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一是加强理论宣讲,为思想引领提供丰富营养。通过“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青马工程培训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大学生青年之声宣讲团系列宣讲”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模范英雄人物事迹涵养人、教育人。学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商工尚学行》《晚安电台》《商工朗读者》《商工棒棒堂》《豫践青春,我是主角》《青春榜样·“感动工学院”榜样人物》《党史百年天天读》《岁月留声·中华经典歌曲MV展播》等精品栏目,不断丰富网络育人内容。此外,通过树榜样、挖典型,积极发挥优秀学生引领作用,通过评选“感动工学院年度榜样人物(团体)”“最美大学生”等方式,涌现出了一大批孝亲敬老、自强自立、见义勇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典型。如“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河南省首届最美大学生”张娇,退伍复学后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学凯宣讲团”的“河南省第四届最美大学生”“河南省大学生党员标兵”周学凯,“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任林涛、李荣荣、张新荣、万珂甫、户岩锋、宋奇睿等。他们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形成了引导、吸引、凝聚青年的良好局面。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为思想引领丰富活动载体。学校重视发挥社会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社会实践与专业融合行动,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科专业分类实施,构建专业、思政、社会、科创“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近3年,学校成立校级重点实践团队83支,共计1860人参与团队实践,万余名学生参与了学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涉及22个省份、45个市、61个县、136个乡镇(村),总计服务时长达187860小时。近3年,学校1支社会实践团队被评选为全国示范性团队,3支团队入选全国重点团队,6支团队入选团省委重点团队;23支实践团队获批全国、全省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立项;2个社会实践项目获批河南省教育部门“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项。三是开展志愿服务,为思想引领涵养社会情怀。立足“四进四送”志愿服务体系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抗疫防汛、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近3年累计无偿献血1513人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46137人次。170名学生被授予“防汛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2240名学生被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志愿者”称号,“商丘好人爱心早餐”等2个项目荣获河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艾之路 爱相伴”项目连续3年在全国、全省艾防基金项目中立项。四是优化资助育人,为思想引领增添强大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包括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在内的“奖、贷、助、勤、补、减”资助体系,实现了“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寒冬送温暖”“家访”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学校资助育人的温度。“志愿服务公益反哺——资助实践育人工程”等项目入选河南省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打造资助育人‘五大工程’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项目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奖。五是守护心理健康,为思想引领注入活力源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河南省首批示范中心,有27个功能室,可实现“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与监护”等30余种心理疏导功能。2023年,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辅导员进行了全覆盖轮训,对17935名学生进行了专项培训。构筑了“学校—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宿舍”的“零缝隙”五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通过闭环管理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七类重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被评为首批“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
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五引领三育人”体系获全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教学类成果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才兴教,建强思政教育主力军
引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八个相统一”和“六要”,既做好“大先生”,又做好“教书匠”和“超能手”。学校的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优先满足思政教育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一是打造“三位一体”培育项目,助推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提升。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培育师德师风、培训模式、教学基本功大赛项目,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狠抓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师风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师风筛查制度和预警机制,实行闭环管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涌现出了“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范秋贵、“最美教师”史永初、“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崔浩等一批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先进典型。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依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平台,积极开展关于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教研室主任培训等专题培训。线下培训依托河南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举办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和实践研修班。一年来,线上线下培训542人次,做到教师培训全覆盖,实现了教师轮训的目标;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论坛,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开展学术研讨,深入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开展学术交流,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临沂大学与学校开展的结对帮扶,围绕教师培养、科研提升、课程建设、课题申报等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在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下功夫。坚持开展“学期一小赛、一年一大赛”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教研室初赛、学院选拔赛和总决赛,实现教师全覆盖,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比武”中获奖5人,在河南省思政课“金课”评选中获奖5人,在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7人,在学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27人。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励思政课教师潜心教学。不断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专项,不设指标上限。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达不到标准的教师实行退出机制,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把学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确保教学质量。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学校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学校建立师德培训制度,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暑期专项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师宣誓等形式诠释师德内涵,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学习平台。线下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教学比赛等各类竞赛交流活动,线上依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平台开展覆盖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类教学竞赛等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课程育人要求之间的矛盾,各学院组织开展了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项目交流研讨。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观摩听课、教改研究等,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度浸润每一门课程。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专业课教师针对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课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专业负责人带领教研室成员研讨如何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明确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近年来,学校获批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认定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人。荣获河南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人、一等奖5人、二等奖3人。
三是“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探索实施“加强制度设计、注重跟培教育、强化品牌建设”“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工程,不断夯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基础。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辅导员队伍组织管理、工作职责、素质能力、培养发展和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台《商丘工学院辅导员周工作重点》,通过“一篇心得体会、一次随班听课、两次班级班会、三次公寓访谈、五次网络引领、六次家校联系、七次走心谈话、十次课堂检查”每周八项重点工作,让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学校自主研发的辅导员工作管理系统被河南省教育部门评为创新应用类一等奖。每学期末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与辅导员职级评聘、绩效考核挂钩,不断完善辅导员考核内容,每年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提升能力。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学生管理队伍专项培训班,持续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等平台,组织辅导员线上专题研修班。组织“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育人路上凝聚力量”校外实践专项培训班。出台《商丘工学院“青蓝工程”辅导员结对帮扶计划》,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发挥辅导员导师思想引导、经验传导、工作督导作用,帮助新任辅导员快速成长。通过举办辅导员“月月谈”、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沙龙活动和开设“两微”网络思政平台等,让辅导员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培育品牌。学校设置辅导员工作“一人一品牌”项目,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塑造出更多“立得住、做得实、叫得响”的品牌。学校辅导员主持的“公益反哺资助实践育人工程”“三困生特色帮扶体系”“党员成长‘六个一’工程”等项目入选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以‘五抓好五提高’为平台,构建学业保障体系”“打造资助育人‘五大工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立足‘12345’模式,让劳动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鲜亮底色”“构建‘1344培养体系’精准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等项目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优秀成果奖。近年来,学校9名辅导员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者等荣誉。
内外联动,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
坚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使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规范化,构建“思政+人文教育、思政+专业教育、思政+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贯通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知行合一,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依托5门主干课程,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以“育德、铭史、铸魂、腾飞、复兴”为主题的“五课五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育德杯”“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生讲思政课大赛、“铭史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舞台剧大赛、“铸魂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论赛、“腾飞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视频大赛、“复兴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学生演讲大赛,形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和品牌。
学校实行“小组比赛—班级初赛—学院选拔赛—学校总决赛”四级赛制。任课教师组织小组比赛和班级初赛,并将学生表现纳入平时成绩。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推荐班级优秀组参加学院选拔赛,各学院选拔推荐优秀组参加学校总决赛。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目的,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分工合作,从做计划、写脚本、查资料到反复推敲、演练,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充沛的情感,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财务处、各学院共同参与,多维联动,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有效开展,凸显了党委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协同效应。
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荣获河南省“全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实践教学类成果奖、河南省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二是校外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动起来”。近两年,学校投入资金790余万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红色研学、专业与红色研学相融合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让思政课“动起来”。学校依托淮海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睢杞战役纪念馆等11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周边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师生先后赴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皖北烈士陵园等开展以“缅怀英雄、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8次;赴红旗渠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等开展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5次;开展了以弘扬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研学活动,实现大一、大二学生全覆盖,大三、大四学生参与率50%以上。每次活动均由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带队,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全程参与。通过实践性、场景式、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展览场馆、实践基地中长知识、增才干、提素养。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临沂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大二、大三优秀学生开展专业研学和思政教育活动。目前,已经组织了30个研学培训班,参与学生4131名,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全程参与。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专业报告、体验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时依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文化浸润,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学校组织开展“加强美育构筑高雅校园”系列美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学生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信念,激励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厚植文化底蕴。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掘商丘历史文化资源,以“造字始祖”仓颉的名字将虞城校区图书馆命名为“仓颉书苑”,把校园仿古亭子以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命名为木兰亭、以商丘由来典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命名为玄商亭等,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在休闲连廊绘制“仓颉造字”“庄周梦蝶”“木兰从军”等历史典故。学校围绕商丘的历史名胜、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等资源,专题设计建设了学校教学楼、图书馆走廊文化,同时充分利用人才和专业资源积极参与殷商文化研究,让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有序传承。
二是以红色文化为导向,坚定理想信念。学校建设有初心广场,定期组织党员师生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校园显著位置设有党建主题雕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四史”教育橱窗等,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高标准设计建设“信仰之路生活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美术馆”,把商丘历史事件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全方位展示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
学校根据地方史志专家论证,建设了淮海战役支前大军饮水处的思源井、思源亭、军民一家亲铜雕,将其作为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育学生饮水思源,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在课程教学中将历史名人、励志故事和有关的名言名句引入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诗词歌赋以及民族英雄事迹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是以展演文化为阵地,涵养人文情怀。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开展大型系列文艺展演活动。先后举办了交响音乐会、现代豫剧《小推车》校园专场演出、红色舞剧《小萝卜头》校园专场演出、“多彩非遗 文化商工”非遗文化进校园展演活动、“一起向未来”经典诵读主题诗会、“岁月留声”中华红色经典歌曲MV录播、“印记商工 金石永年”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汉风畅运”徐州青年美术家运河主题优秀作品暨两汉文化交流展、河南民族乐团经典古曲专场音乐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全体在校学生,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提升文化自信。学校获批立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0585)。
(丁艳红 王保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