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教师应有引领学生智驭未来的能力
王红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未来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展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个性化教育将得以实现,因为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内容。AI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动态调整难度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程度下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数智时代对体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需要着力让学生避免和机器同质化。未来教育可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将更受欢迎。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也将成为常态,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伴随人的一生。

    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从知识传授的层面来讲,人工智能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辅助,形成教学上的互补。从已经出现的一些人工智能合成的视频来看,只要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人工智能的讲解完全可以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媲美。

    但要看到的是,育人的事业是有温度的。教师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等,这些都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教师肩负着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使命,不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能力培养者、心灵沟通者和教育研究者,还是学习的引领人和促进者。这决定了教师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当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身处教育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感、紧迫感。

    学校课程必然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而重建。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很多课程可以优化,如通过跨学科项目,将AI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让AI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帮助学生理解AI的工作方式,并在不同场景中使用AI。传授知识的内容会相应减少,教育需更加注重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学生将被鼓励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通过与AI互动解决问题,学会协作和沟通技能。

    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主动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增长本领。要善用人工智能,扩展知识疆域、提高适应能力,以更富有学习力、生长力的状态顺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教师要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具备更高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以支持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和发展。要有意识地多尝试新技术,在课堂上大胆试验新技术,逐步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学会使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同时,教师要有持续革新的勇气,灵活应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定期评估技术使用的效果,反思哪些使用得当,哪些需要改进,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

    生成式智能学习的出发点是问题意识,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学生写、画、算这些基础的、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层面,孩子就难以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灵活处理信息的人,更难以在人工智能提供无数选择的情况下,自主作出正确决策。因此,能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根据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进行追问,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谨慎求证,用人工智能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未来世界的核心能力。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道德约束,教师要提升道德示范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引导者,引导学生理解智能时代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变化。教师只有发挥人类在情感关怀、道德教育和沟通交往方面的独特优势,才能体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与学生建立深厚关系的能力也变得格外重要。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和让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愿望,立志成为有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不竭创造力的人,守护和培育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好奇心和学习力。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重视情感智力对教育的影响。要对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进行再学习,进一步提升情感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综合育人的业务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引领学生智驭未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