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河南郑州实施“家校社共育工程”,3年建556个项目试点单位——
三位一体共绘育人“同心圆”
本报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张俊州 雷刚

■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6月24日,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金凤路小学举办2024年暑期散学典礼。每年的散学典礼都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少先队队旗交接仪式。金凤路社区主任孙常伟作为社区少先队辅导员代表,从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手中接过队旗。

    “孩子们放假了,我们社区教育要衔接上。今年暑假,我们精心准备了‘护苗’‘慧苗’系列公益课堂。”孙常伟介绍。

    学校赋能引领、家庭主动配合、社区无缝衔接,自2021年以来,郑州市以“百校万家·家校社共育工程”为抓手,多渠道、多维度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推动场域互联、同频共振,校家社协同形成育人良好生态。

    家校共融,让育人同心同向

    “前几年,学校组织我们参加家长学校时,我还有些抵触情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子小学学生家长刘慧回忆起当时的想法,有些惭愧,“现在有了学校的系统指导和引领,家庭教育有了方法,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很大提高。”

    “孩子的发展是系统的、整体的,单靠家庭、学校或社会很难培养出完整的孩子。”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主任郭金汉介绍,“为此,我们一方面健全机制,成立郑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确定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以‘百校万家·家校社共育工程’为抓手,努力聚合三方力量同频共振。”

    2021年3月,郑州启动“百校万家·家校社共育工程”项目,决定利用3年时间,遴选100所幼儿园、170所小学、130所中学、100个社区共500个试点单位,通过数字赋能、课题研究、督导评估、交流观摩等方式,营造互联共通、同心同向的协同共育生态。

    “试点带动、示范引领,最终达到全面开花的目的。”郑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百校万家·家校社共育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李留欣介绍,经过3年项目实施,目前全市已有105所幼儿园、226所小学、98所初中、17所高中和110个社区共556个项目试点单位。

    在项目示范学校新密市青屏高级中学,有一项制度已经执行了5年,那就是家委会到校值班制度。每天都有两名家委会代表深入校园,全方位、零距离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校园管理、教师评价。“开放办学让家校深度融合,沟通畅了,内耗少了。”该校校长王建华自豪地告诉记者。

    课程共建,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每周四中午,59名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59个班级,为学生送上“家长微课堂”,成了新密市政通路小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样的探索也在郑州经开区实验中学等学校落地实施。“学校成立家长讲师团,开设‘家长入校’课程,让家长从‘被动听’变成了‘主动讲’,育人效果显著。”副校长张永战告诉记者,除了“家长入校”课程,学校还和家庭、社区联合开发了“走进家庭”“亲子共享”等一系列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

    联合家长开发幼儿篮球课程;成立家长剧社,开展亲子阅读课程;家园合作开发黄河泥塑课程……郑州市郑东新区普惠路第二幼儿园还把这些家园共育课程汇编出版,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更多的幼儿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这些年,郑州市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把讲授家校共育公开课列入教师职称评审育人工作要求,推动广大教师更加聚焦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为协同育人助力。”郑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徐荣新说。

    校社共联,多维探索协同共育

    “学校1600余名学生中,75%都来自林语溪岸社区,我们和社区打造了家庭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校长刘红告诉记者,“社区提供场地、人员支持,我们的图书‘漂流过去’,实现书香氛围从校园到社区的‘无缝对接’。”

    “我们和香山小学联合评选书香家庭,并通过隆重的颁奖仪式将牌匾颁发到学生家中。校家社三方场域互联,形成了一个共同体。”郑州市惠济区迎宾路街道林语溪岸社区党支部书记宋雅青告诉记者。

    在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华苑社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社区联合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设周末课堂,为社区青少年服务,深受家长好评。

    校家社协同育人,社会是更大的“富矿”。郑州市充分挖掘整合校外社会资源,认定河南博物院、郑州科学技术馆、郑州烈士陵园、黄帝故里等57家单位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据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党委委员周旭锦介绍,经开区发挥工业区区位优势,聘请67位专家为经开区科学教育顾问、科学教育副校长、科学教育工程师。

    “经过实地督导评估,目前各项目示范单位基本实现了‘家家陪娃有方法、校园共育有方向、社区活动有方案’。接下来,我们将总结出一批典型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各个县区,打造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郑州模式’。”郭金汉表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