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发扬传统文化精髓 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苏州城市学院推进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
张毅驰 钱磊 茆萌 施盛威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通学”和“人的全面发展”。“通”即融通,意为融会贯通;“识”即综合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曾经提出,“我们提倡通学,才能期望有宏才,这是现代大学书院教育应负的新使命”;故“创立不分系之学院制,其学成而去者,虽不能以专门名家,然其胸襟必较宽阔,其识趣必较渊博”。基于这一思考,2022年10月7日,苏州城市学院文正书院正式揭牌,书院以“知文正行”为院训,是苏州城市学院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打造的拔尖创新育人平台。

    书院以“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为导向,以“全面发展的人”为育人目标,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按学科大类招生,不划分具体专业方向,开设文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始终坚持能力培养的“应用性”取向,构建“价值引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三维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苏州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深化人文艺术经典、挖掘科学精神的内涵、拓展丰富多元化实践,传递科学与人文精神、艺术与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导师制为基础,在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中培养有跨学科意识、合作意识、国际视野和包容精神的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拔尖人才,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

    书院发展:

    通识教育的意蕴

    钱穆于1949年创办新亚书院,主张以中华文化为本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结合,开展“通才”教育,培养文化人。20世纪8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继续发扬现代大学书院制度,倡导通识教育,培养全才。21世纪初期,北大元培学院、西安交大文治书院、中山大学博雅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纷纷创立,大力推崇“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古代书院精神的现代价值进一步受到人们重视,通识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发展为现代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一种新途径。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的要求,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更需要把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强化“立德”和“树人”相统一的通识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满足社会发展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

    文正书院自成立之初,就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强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通识教育,书院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学科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书院坚持立德为先,强通识、强基础、强实践,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设多领域的素质拓展课程和各类实践活动,开阔学生思想视野,强化实践锻炼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拥有完整人格的大学生,助力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其成立是学校探索新工科、新文科与书院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改革的生动缩影,也是书院精神的传承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书院环境:

    通识教育的起点

    书院育人强调建筑的空间形态和书院文化有机融合,建设既富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环境。文正书院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内,毗邻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深厚。依山傍水的独立庭院,不仅建立了人与人之间自然亲密的连接,更能激发灵魂深处的精神对话和心灵启迪。这种心灵滋养、心智启迪便是通识教育的育人起点,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

    书院内部注重文化建设,设置图书角、研讨室、活动室,满足书院学生读书、讨论、实践活动、科技竞赛、导师沙龙等各种学习载体需要。书院除了有较完备的学习空间和软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营造相对自由开放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让学生感到温暖、亲切、安全、有归属感。

    书院课程:

    通识教育的核心

    书院关注通专融合,先通识后专业,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由修读,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倡导“学以为人”的通识课学习,注重学生人格、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学生先学习各个学科专业开设的共同必修课程,具备广阔的知识基础后,再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和方法训练,获得立足社会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特色应用课程与实践创新课程的内容和比例,凸显书院知识体系的中国性、交叉性、应用性。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文史经典与传承、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安全、艺术创作与审美四个类别,学生按照“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原则自由选择。除本校名师教授外,还选聘师德高尚、品行端正、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有责任心的跨院校专家学者、优势行业企业管理者担任授课教师。教学以新生研讨课、讲座、主题论坛、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淡化专业领域和知识分类,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注重通识性和思想性,提倡思辨性和批判性,强调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彰显多元化、包容性和时代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形成个人的思想和判断。

    书院活动:

    通识教育的载体

    书院育人强调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通过举办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构成完整的学习共同体,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统筹协调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演场”。

    导师推荐经典必读书目,每名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并记录自己的阅读随笔和读书感悟。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活动,评选出“读书之星”。围绕“经典阅读”开展晨读、征文、演讲和论文发表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书院成立以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内容广博,贯通文史哲经管法及自然科学等。学生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名家讲座,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文正讲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研讨,博采众长,提升学识素养,开阔视野。书院坚持开展“以生为本,立德为先,发展个性”的团学活动,开展“融城思政”、“红色之旅”、科普竞赛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引领书院学子积极进取、勤奋创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成长成才。

    书院导师:

    通识教育的桥梁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书院导师通过在课外指导学生学习、参与书院活动,引领学生为人处世,与学生建立持续、多元、有效的交流,将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书院学生处于一个完整的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共同体之中。

    书院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在学业上,学生每10人一位导师,为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业发展规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开展学术研讨学业指导;积极参与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在生活上,每个班级一位导师,参与学生管理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相关事务,定期走进班级、课堂、宿舍,召开班会、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身心发展情况、学业需求。有的生活导师兼任班主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承担书院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课、心理素养课、社会实践课的相关教学任务,推进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学生自治:

    通识教育的体现

    书院强调以学生“体验式、自主式”发展为导向,建立基于师生合作的学生自治管理方式。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书院教学、实践活动、团学教育等事务中,明确义务和权利,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组织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书院设有独立的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为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有效场域。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管理和组织文化活动来展示才能,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建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加深彼此尊重、理解和有效沟通,锻炼自治能力。推进朋辈引领互助,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能力出众的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充分挖掘学生的专长、特长,担任课程助教,开展学业帮扶、竞赛指导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引领互助。充分发挥文化环境鲜明的德育导向功能和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功能,书院教室、读书角、活动室、长廊的文化创建全部由学生动手完成,学生负责设计、装饰、宣传、管理,并赋予这些空间独特的功能定位和文化内涵,为师生交流、朋辈互动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书院教育历经千余载的积累与沉淀,影响深远。文正书院在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通识教育的实践也对其他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并借鉴文正书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本校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未来,书院将继续在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育人模式下,牢牢把握育人本质,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打造通识“金课”,树立精品项目,打造灵动多样的“育人共同体”,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又富有智慧和个性的时代新人,为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贡献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成果。

    (张毅驰 钱磊 茆萌 施盛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苏州城市学院推进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7/02/11/ZGJYB20240702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