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作为培养人积极品质、关注人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的科学,与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异曲同工的育人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有效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体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积极心理学与思政课的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对象一致——都服务于高校大学生,育人理念一致——都强调人本主义。当前,思政课教学仍面临挑战:一是思政课的理论性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联性弱,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灌输、说理的授课方式服务于理论知识和价值观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体验感不强;三是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关系,往往着眼于发现学生问题进而开展思政教育,但学生渴望的是相互尊重、体谅,平等且真诚的交流。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情感、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秉承积极幸福的培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把积极的心态传达给学生,更重视培育学生的正向能力和积极精神。在思政课堂播撒积极心理学的种子,要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促使思政课教学不再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导向,不再是教师的单方面输出,而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和优秀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实际需要和心理感受,不仅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自信、热情的学习态度,使其在思政课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条实践路径:
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导向,强化思政课学习体验。思政课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体验为核心,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思政课中创造更加愉悦、积极的氛围,给予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共同回顾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内容,提出创新性想法,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从而端正学习动机。同时,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优势,对学生学习给予鼓励,并将理论“干货”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对思政课的兴趣。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导向,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思政课,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增强其积极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对思政课的知识、价值观的领悟,进一步开发其积极潜能。
开展积极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情感故事、音乐等方式,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思政课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之情。同时,可引入正向心理训练、个人成长小组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思考思政课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课外思政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并收获成长。通过积极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互动过程中减少对思政课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并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样一来,学生会自觉增强学习主动性,改变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发自内心地认同思政课,并在实践中真正内化理论知识。
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数字化背景下,思政课要以人本价值作为其转型的核心取向,重点实现“数字技术、政治理论、心理情愫”三者之间的共振共鸣。要将数字化资源、思政课育人、学生对思政课的心理认知三者相连接,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体验、真实评价、改进建议。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思政课从同质化、同构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在满足学生一般性求学求知需求的同时,精准供给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内容。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依托教学平台实现课前知识检测,精准描画学生学情;课中深度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理论知识;课后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平台实践。此外,还可依托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场景,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论认同、增进爱国情感、激发实践动力。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旨在满足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的倦怠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本文系2023—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2JDSZ3168]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