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立足师范教育特色,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角度,以“国培计划”实施为契机,历时一个月精心策划并实施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暨“国培计划(2023)”黑龙江省优秀乡村教师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一方面,“国培计划”赋能乡村教师成长,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反哺师范教育,彰显师范本色,辐射助力学校培养的“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成长,既充分发挥了“国培计划”雪中送炭、辐射引领的作用,也促进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知识整合。在培训期间,学校精心遴选出6位在乡村一线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0余载的国培优秀学员,邀请他们走进大学课堂,为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进行培训授课。他们躬耕乡村教育的宝贵实践经验,感染了学校的千余名学子,激发了学子积极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与信心。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内涵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是以“国培计划”为平台,通过“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素养—乡村教师反哺师范教育—师范学生获得成长—乡村教师再次腾飞”一系列环节,实现职后培训、职前培养融为一体,互为助力、双向共赢的培训模式。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在实施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旨在通过搭建高等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桥梁,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此模式的实施不仅关注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培养他们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使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国培计划”的学员既是培训对象,又是丰富的培训资源,每一名乡村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都是宝贵的、有价值的,都值得借鉴与学习。在挖掘学员资源的同时,此模式也积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为乡村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的设计依据
(一)基于培训政策的导向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设计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定位,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既促进乡村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又通过培训辐射助力师范生的培养,为乡村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二)基于培训理论的视角转变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教师的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情感和价值观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培训模式在设计上注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与情怀塑造并重转变。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让师范生不仅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更深刻理解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培育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
(三)基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在培训模式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深入调研学员的实际需求,发现学员除了希望通过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之外,也从专业情感上表达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的自我期待;另一方面,学校调查了师范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师范生普遍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育乡村教育的情怀和责任感。两者的诉求“不谋而合”,都希望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因此,学校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师范生能够真正学有所获、用有所成。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
学校将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深度概括为“一个链条、三个结合、四个注重”,并以此为基础,精心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实施方案。
“一个链条”即培训设计按照“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素养—乡村教师反哺师范教育—师范学生获得成长—乡村教师再次腾飞”的链条递进。
“三个结合”旨在确保培训内容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实施。首先,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确保培训内容始终与政策要求保持同步,为乡村教师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其次,充分结合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他们的职业发展期望,又能满足他们的个人成长需求。再次,充分结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高效的资源调配和共享机制,确保培训活动能够以最优的方式实施,充分利用资源。
“四个注重”侧重于乡村教师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是注重激发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乡村教师在梳理自我育人故事与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再次反思育人初心、升华教育情感,继续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二是注重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三是注重提升成果凝练能力,通过为师范生作培训讲座,促进他们梳理教学经验、凝练教学成果、提升思想境界。四是注重为乡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乡村教师的成长被关注、被肯定、被鼓励,其价值意义进一步得到彰显。
职前职后一体化国培“共赢式培训”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层次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
为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依据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与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了层次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既涵盖了教育基本理论,又包括了乡村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实践案例,旨在帮助乡村教师构建起完整的教育知识体系,并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选择优秀学员
学校从“国培计划”学员中严格选拔具有丰富乡村教育经验、深厚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担任讲师。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着对乡村教育的深厚感情和独特理解。同时精准定位受众,将“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作为主要培训对象。这些师范生是未来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乡村教育的振兴至关重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三)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学校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培训注重资源的共享和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在线课程、讲座、讨论等形式,让乡村教师与师范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习。线下培训则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教学观摩、小组研讨等活动,让师范生走进乡村教师所在的学校,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与其他国培学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为确保培训效果,学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除了基本的培训课程和活动,学校还设立了导师制度,为每名师范生配备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乡村教师作为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员互助机制,鼓励学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
通过乡村教师对师范生的导师带教,使乡村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丰富和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更好地指导师范生,开展实践,走进课堂。同时,学校还邀请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与管理人员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为师范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为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了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乡村教师和师范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学校及时了解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及培训活动建议等,将这些反馈信息作为学校持续改进和优化培训模式的重要依据。
(七)提供持续的支持与服务
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工作就此结束,也不意味着乡村教师与师范生的交流结束。相反,学校会为两者提供持续的支持与服务。通过建立微信群、定期发送学习资料等方式,学校保持与乡村教师的联系和沟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展示平台,以持续促进乡村教师素养提升,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张艳霞 左明辉 刘恒文 王明莉 李春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