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培黎职业学院
打造新时代“丝路职教名校”
彭东军 魏克强
学院举办亲子研学活动

    培黎职业学院有着80多年的光辉历史和浓厚的国际色彩,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培黎工艺学校,脱胎于工合运动,自始至终就带有“产教融合”的浓厚色彩。在建校的最初8年里,先后有来自8个国家的29名外籍教师在培黎工艺学校工作,有来自17个省的60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路易·艾黎、乔治·何克提出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不仅对我国当时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还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办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技术人才。目前,培黎职业学院和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已经实现了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快速发展格局。

    高标准建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一)建成高标准校区。对标对表、笃行实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黎职业学院以强烈的“答卷”意识,聚焦学院发展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方向、谋思路,强举措、破难题,学院发展呈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态势。培黎职业学院与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新校区现已完成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13.39亿元,学院基础条件可有效保障1万名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党建引领办学。党建引领、凝心铸魂,始终把牢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切实履行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以学习教育新成效促进办学育人工作上台阶。积极开展“红烛先锋·培黎之光”党建品牌创建活动,获评“甘肃省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甘肃省先进基层党支部”以及张掖市基层党组织“五星样板党支部”3个,学校青年教师团支部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校团委获“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清廉培黎”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提升管理效能。因时应势、立破并举,内部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设置党政管理机构13个、二级教学科研单位10个、教辅机构3个,调整使用中层干部30多名,制定和完善各类制度100余项,内部治理“四梁八柱”初步形成。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不断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师生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行“教授治学”,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5个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依托协作院校驻点专家建立二级学院“双院长制”管理机制,专家学者在学院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文化旅游学院学生米日班·阿卜杜拉说:“我来到学校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培黎校史。在校史馆,我知道了‘培黎’是一所诞生于抗日烽火、扎根于甘肃四坝滩黄土地上的学校,由两名国际友人创办,有着光荣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甘肃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喜欢培黎和甘肃,我要用我的专业知识宣传培黎文化和甘肃美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要练好专业本领,争做文旅宣传大使,在文旅的广阔天地施展拳脚、大显身手,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方,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旅游行业中来。”

    特色化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打造优质专业。紧盯产业、科学布局,专业结构基本建立。聚焦张掖现代农业、红色文化、全域旅游、数字经济、风光新能源等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智慧农业、文化旅游、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健康管理5个专业群,先后开设种子生产与经营、集成电路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等22个高职专业,配套建成专业实训室75间。

    (二)建强师资队伍。人才为要、引育结合,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学院教职工合计386名,其中专任教师274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72名,“双师型”教师98名。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晋升职称,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先后派出专任教师40余人次到协作院校跟岗学习,4名管理干部参加“陇原之光”访问学者、张掖市“彩虹之光”人才研修计划。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7名教师获“省级技术标兵”称号,有1名省级骨干教师、11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专家获得“陇原人才服务卡”,1名教师被评为市管拔尖人才,2名教师获得“金张掖人才服务卡”,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艺传承与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优秀专家人才工作室1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培育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产促教,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甘肃天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植物组培中心和2座高标准现代智能繁育温室;与市内外40余家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2个,建成产业学院2个、实训基地9个、生产性工坊6个;牵头与市域内10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张掖职教集团,与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师范大学共同组建“全国丝路文化研学旅行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政、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四)提升育人能力。以人为本、守正创新,育人能力不断提高。扎实开展思政强基行动,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路易·艾黎”思想研究中心,加快“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打造完成培黎特色课程5门,《丹辉培黎》情景剧在甘肃省“矢志艰苦奋斗 传承陇人品格”优秀话剧团课展演中荣获三等奖。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编写完成项目化教学课程6门,认定省级精品课2门,获批“1+X”证书试点20个;大力实施“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成功承办各级各类技能大赛11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60余场次,累计获国家级别一类赛事优胜奖1人(次),国家级别行业类赛事各类奖项34人(次)、省级各类奖项105人(次);积极倡导以研促教、以研兴教,申报立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88项,完成结项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级各类课题、项目12项,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省级期刊论文86篇,学院“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获批甘肃省科普基地。山丹培黎学校获“甘肃省政府部门质量奖”提名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等奖、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2等奖,教师在国家级别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国家级别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三等奖。

    现代农业学院教师刘麟介绍说:“校园里的组培中心和两个智能温室由学校和省内知名企业合办,学生可以在里面进行组织培养和温室种植实训操作,学习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刘麟表示,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各取所需,这也是培黎学校建校初期就推行的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农业类专业的学生都不怕吃苦,教师更愿意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教学中贯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技能人才。

    集各方优势,拓展国内外资源,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东西协作办学。根据《东西协作支持培黎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广东、江苏两省协作院校选派12名高层次人才组团式帮扶学院发展,揭牌成立名师工作室、实训基地、产业学院12个,与10家行业头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形成广东、江苏两省九校协作支持新局面。协作干部全面了解掌握学院真实需求和张掖市产业发展现状,制定《院校协作任务清单》。同时,协调协作院校资源,开展“1+X”证书试点和认证培训,证书通过率在90%以上。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园艺技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3个拟新增专业的论证与申报工作,并报省教育部门备案。指导修订完善现代农业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1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完成4门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二)开放国际办学。聚焦优势、开放办学,对外合作领域逐步拓展。不断深化与新西兰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在新西兰建成“培黎工坊”,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实施“老年照护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首批访学教师学成回国,双方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开展“专—本—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施“中文+职业技能”中巴现代化双学历教育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开展现代农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首批巴方学生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来校学习,荣获“中巴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持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学院先后被推选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职教分盟、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等国际性合作平台。

    (三)保障升学就业。拓展“进口”、畅通“出口”,招生就业成效喜人。积极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学院与省内40多所中职学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落实落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专项招生计划,学院近3年招生人数实现“三连涨”,在校生人数突破5000名。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党委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拓展优质企业90多家,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1.39%。山丹培黎学校2023年升学总人数1287名,其中,贯通培养升学人数623名,职教高考升学人数664名,升入本科人数37名,升入专科人数1250名。

    健康管理学院学生周雪娇说:“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医疗模拟设施,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学校与社区和医院的深度合作,让我们护理学子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责任与荣耀;经过模拟急救、病人护理等实训演练,我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细致与重要性;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为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对于未来,我满怀憧憬与决心。我要成为一名专业能力强、富有同情心的护理师,在重症监护室或急诊科这样的前沿阵地工作,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挽救生命于危难之中。我也期待能够参与学院与新西兰联合办学项目,学习国外的护理理念和技术,为提升我国的护理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东军 魏克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