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科教融汇谱弦歌 踔厉奋发向未来
——写在康复大学正式成立之际
康复大学党群工作部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全民健康关乎国家昌盛、民族复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建设康复大学的设想应时而生。

    2019年6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康复大学(筹)揭牌仪式隆重举行。2024年6月22日,康复大学正式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自此,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康复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康复大学,在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开了面纱,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栉风沐雨 筑基立业

    历经5年筹建,康复大学从零到一,从无到有,一路栉风沐雨,扬帆启航。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多个子规划,高起点擘画建设蓝图。山东省、中国残联和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联合成立康复大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山东省成立康复大学(筹)临时党委和领导小组。筹建期间,中国残联主要领导8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历任省领导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9次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并深入建设一线调度部署;相关方面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统筹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内涵建设、条件保障等工作。2022年4月,中央就康复大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康复大学建成高质量高水平高等学府,办好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为康复大学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方通力协作,筑就百年基业。学校建设得到了筹建各方的鼎力支持。由中国残联、山东省为组长单位,国家卫生健康、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相关主管部门组成的推进领导小组发挥了重要的指挥协调作用。山东省成立了康复大学临时党委和领导小组,筹建团队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持续强化内涵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建校之初,学校就已成为拥有5个教学院部、3所附属医院、3000余名教职医护员工的现代化大学。青岛市成立了建设专班,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校园基本交付,这片土地经历了从一片荒滩到美丽校园的精彩蝶变。

    举旗定向 守正创新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是康复大学的本质特征。康复大学之新,新在何处?

    办学理念新。康复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高起点、高质量;坚持集约化发展,高精尖、高水平;坚持开放式发展,国际化、协同化;坚持差异化发展,强优势、扬特色,形成了创新性、前瞻性的发展理念。

    学科布局新。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前沿交叉,积极构建以“康复+”为引领,以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创设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集群和院系组织架构。

    人才培养新。实施小班化、个性化、书院制、导师制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具有先进康复理念和自主创新精神、能够引领康复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模式新。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康复研究范式变革和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有组织科研和基础性攻关,打造康复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具有康复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之路。

    征程万里 筑梦未来

    康复大学是一所有梦想的大学。这个梦想,是民族复兴梦、是科教强国梦、是健康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期望、人民的期待,康复大学将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姿态,奋进新征程,筑梦向未来。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走在前。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好地支撑国家与区域、行业与产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康大力量”。

    在强化内涵发展方面走在前。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以人才培养为立校之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兴校之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科研为核心实力,以条件保障为关键支撑,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康大方案”。

    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走在前。积极构建更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前瞻视野、掌握关键本领、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人才,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康大模式”。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建设高端平台,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康大贡献”。

    在弘扬社会文明方面走在前。一方面,奋力提升科学技术等工具理性;另一方面,更要彰显社会文明等价值理性。一方面,加强自然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更要从社会和制度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康复、全面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康大智慧”。

    (康复大学党群工作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写在康复大学正式成立之际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6/30/03/ZGJYB2024063003_b.jpg 03 中国教育报 4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