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
坚持“儿童立场”成就“无价的建设者”
焦艳 张秀丽 尹维维 陈小舒 郭晓娟
孩子们在“空中小路”上奔跑
元宵庙会上幼儿舞狮表演
幼儿园花工教孩子们种水稻
野炊时孩子们上山拾柴
绘制幼儿园地图
小班户外自主游戏
孩子们在包饺子

    创办于1988年的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以下简称“兴华园”)是首批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兴华园形成了“一园三址”的办园格局,现有45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451名。作为一所老幼儿园,兴华园从2016年起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了对“生活体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在“兴兴立德、灼灼其华”园所文化的引领下,兴华园坚持“儿童立场”,明确“儿童是无价的建设者”,这一鲜明的儿童观指引着兴华园树立起“课程源于儿童”“教师是长大的儿童”的课程观和教师观,并引领着“兴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儿童观转变的基础 

   “兴华文化”,“兴兴立德、灼灼其华”

    兴华园将“立德”作为教育的起点,追求儿童生命恣意绽放的状态。这种绽放是基于对儿童、教师生命的充分尊重,旨在促使个体生命得到充足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对人发展的美好样态的追求。“兴兴立德、灼灼其华”寓意着兴华园以国家育人目标与儿童和谐成长为办学起点和价值追求,不断支持儿童和教师生命的内在绽放与精彩呈现,最终实现园、家、社的合力共生、协同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价值,它影响着人们对幼儿、教师以及园、家、社协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幼儿而言,“兴华文化”意味着兴华园抓住儿童品德启蒙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和德行素养;同时坚持“儿童立场”,支持儿童自信表达、大胆参与、积极决策,成为自我、家庭、园所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兴华园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并以此为起点和追求,支持教师树立专业信念、践行专业实践,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肯定及自我专业成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对园、家、社协同发展而言,意味着兴华园以“立德”为统领,在平等、尊重与信任的氛围中,促进师生、家长及社区内的对话与互动,最终实现多彩绽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

    在文化的引领下,兴华园的儿童观也在近10年间经历了不断迭代的过程。从最初的“儿童是‘免费的’劳动力”到“儿童是无价的劳动力”,再到“儿童是无价的建设者”,兴华园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影响、推动着兴华园的课程改革与园所发展。

    1.0版儿童观

    教师放手,给“‘免费的’劳动力”创造机会

    2016年以前,兴华园的课程建构以教师为主体,易忽视儿童的想法,儿童在课程和环境中的参与度较低。为解决“教师放手”问题,园长焦艳提出了“儿童是‘免费的’劳动力”的儿童观,鼓励教师“放心、大胆地用孩子,让孩子去做,孩子做的园长都喜欢”。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兴华园的教师开始学习放手,为儿童创造各种动手劳动的机会,通过劳动让儿童参与到环境的改善和创造中,使儿童的学习痕迹、过程和结果随处可见。这一阶段实现了“从教师做到孩子做”的目标,破解了教师的困境和儿童参与度低的问题。

    本着“大胆地用孩子”的原则,兴华园的教师将任务置于有意义的情境和活动中,让儿童参与各种任务,让儿童的学习痕迹在环境和课程中变得有迹可循。在“我的环境我做主”主题中,班级里的区域标识、楼梯间的数字和安全指示牌等,均从原来的“教师做、教师写”变成了“孩子做、孩子写”;班级环境也更多地呈现了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儿童的思考和认识变成了清晰可见的“文本”出现在教室等环境中;各类大型活动的海报、幕布从“原来由教师和广告公司设计、制作”变成“由儿童设计和绘画”。幼儿园还设立了“周五劳动日”,通过劳动为儿童之间、儿童和教师之间、儿童和园所之间提供有意义的链接。

    兴华园在这一阶段还认识到园所环境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就地取材”。幼儿园将充满果树花香的“花果山”作为教育资源纳入儿童的学习,用目标导向驱动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设计了以“幼儿园的树”为主题的课程。在活动中,儿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利用画点点、贴标签和边数边做标记等方式进行计数,使用卷尺、绳子、积木等工具进行测量,回答教师预设的“幼儿园有多少树”“最高的树”“最粗的树”等问题。此外,儿童还为每棵树设计并制作了树牌,不仅标注了树名,还画上了树的样子、叶子和果子,以帮助其他儿童更好地认识这些树木。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在自然探索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018年,兴华园迎来了30周年园庆。为了给幼儿园庆祝生日,小班幼儿用画笔和黏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生日蛋糕”,并举办了欢乐的生日会;中班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布置,设计了多款吉祥物;大班幼儿则通过探寻幼儿园30年的变迁,对幼儿园的历史和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通过查找资料、采访园长等方式寻找答案,最终制作了“时光长廊”来展示幼儿园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兴华园的课程悄悄发生了改变:教师看到儿童,环境有了儿童,园所有了故事,教师对“儿童是什么”“课程在哪里”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这一阶段“兴华课程”的建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回归生活、回归经验”的思考和实践。

    2.0版儿童观

    珍视“劳动”,让“无价的劳动力”创造无限价值

    在1.0版儿童观践行过程中,兴华园的教师通过“大胆地用孩子”,发现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能力以及支持儿童获取发展的路径。在“用”的过程中,教师看到了儿童的潜力和智慧,看到了教育的契机,但如何“智慧地用孩子”,将零碎的动作变成系统的课程,让儿童在课程中获得更大发展,成了幼儿园新的课题。

    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让儿童自己作决定

    “让儿童自己作决定”是对“儿童中心”理念的溯源。作决定的过程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免费的’劳动力”到“无价的劳动力”,不同之处就在于看到儿童的价值,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儿童,让儿童自己作决定。在这一过程中,兴华园始终坚持“凡是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让他自己想”。

    在第五届“YUE”悦动节上,全园幼儿充分地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小班幼儿成立了美食组,自己搭建摊位,给摊位取名字;中班幼儿负责游园活动的组织,设计了“比赛堆城堡”“走轮胎比赛”“爬爬乐”等活动,还鼓励小班的弟弟妹妹和大班的哥哥姐姐做专属的游园计划;大班幼儿通过设计毕业证书、绘制幼儿园地图、制作邀请函等活动充分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中。教师也从“大胆地用孩子”转变为“智慧地用孩子”,认识到儿童是“无价的劳动力”,能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

    生活对儿童是“有意义的”——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

    在“儿童是无价的劳动力”的儿童观指引下,兴华园开展了“一道拿手菜、一项文化传承、一项艺术熏陶”的“三个一”工程。教师不断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支持儿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并使其从中获得快乐和使命感。

    在教育工作者的传统认知中,“评估”是幼儿园、学校、教师的工作,但是兴华园却将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吸纳到迎接评估的准备工作中。2019年5月,兴华园迎来了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复评。教师因儿童的一个问题“评估是平平的蘑菇吗”发现了教育契机。为了解答儿童的疑惑,教师和他们一起讨论了“评估”的意义,学习了评估的相关知识。最终,兴华园幼儿决定通过绘画和制作资料册来展示幼儿园的工作,包括他们的学习、幼儿园的有趣之处、卫生和家长的满意度等。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了《幼儿园好玩的地方》等系列资料册。通过亲身参与,儿童不仅对评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验到了参与和贡献的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幼儿园设立了“野炊日”,在户外野炊区,教师组织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一道拿手菜”,如烹饪“西红柿炒鸡蛋”。幼儿园根据儿童发展特点制定了“小班学习打鸡蛋、中班切西红柿、大班亲自下厨”的年龄目标。活动中,儿童体验了从食材准备到成品出炉的全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家长们的参与让活动更加立体,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野炊活动不仅让儿童享受到了烹饪的乐趣,更培养了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在劳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关注、发现、提出问题能够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幼儿园以真实的问题驱动问题解决,能自然地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的关联体验,并进行有意义的建构。2.0版儿童观是伴随着兴华园STEM项目活动的开展而诞生的。在STEM项目活动中,儿童的学习基于现实生活和真实问题而产生。例如,“幼儿园阳光房”项目的产生便是基于“幼儿园用来存放平衡车的房子突然倒塌,需要重建新房子”这一现实问题。

    儿童通过采访园长明确了需求,接着测量平衡车长度确定房子大小,随后开始了设计和建造过程。在设计阶段,儿童遇到了诸如房子大小、结构、材质等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同伴讨论等方式,他们对设计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建造过程中,儿童学习了榫卯结构,解决了底座稳固性和木板连接问题。房子建成后,儿童根据园长反馈进行了装饰优化,并在4个月后将木房子升级为阳光房。整个活动不仅提升了儿童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工程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设计和建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师也实现了从学习参与者到支持者的角色转变。

    兴华园1.0版儿童观解决了“从教师做到孩子做的问题”,2.0版儿童观则对“儿童怎么学”“教师怎么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形成了“教师是看见者、支持者、帮助者”“课程源于生活”的教育信念,从解决儿童的实际问题入手,重视儿童作为人的潜能价值和劳动能力,真正做到了将儿童视作“无价的劳动力”。

    3.0版儿童观

    儿童主导,让“无价的建设者”成为自我、园所和社会进步的建构者

    从1.0版儿童观“‘免费的’劳动力”到2.0版儿童观“无价的劳动力”,兴华园的儿童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看见儿童”到“看到儿童的价值”的转变,促进了幼儿在劳动中的自我发展,而从2.0版儿童观到3.0版儿童观的升级,则是兴华园儿童观的决定性转变。

    兴华园3.0版儿童观的核心是从“儿童参与”转变为“儿童主导”,基于“学习始于生活和体验”的基本立场,鼓励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建构学习,强调“聆听儿童、赋权儿童、共享决策”,真正把儿童当作主人,不仅尊重、充分采纳儿童的意见,而且让儿童的意见有效落实,让儿童真正成为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建构者、园所发展的建设者以及社会进步的参与者。

    聆听儿童——调适课程思路

    在兴华园,教师坚信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声音和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幼儿园采用了“马赛克法”。这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方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聆听儿童的声音,并据此进行课程和环境的调整。

    首先,教师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幼儿园中儿童较为喜欢的活动区域是“花果山”、玩水区、骑行区等。这些区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也能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儿童也表达了他们希望拓展的地方——渴望拥有更大的游戏空间,能够自由地奔跑和探索。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兴华园计划增加一个更大的户外游戏区,让儿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身体活动和社交互动。

    此外,兴华园的儿童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调整建议。例如,他们希望水车能够自动运转,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的流动和水车的工作方式;他们希望有不同大小和样式的呼啦圈可以选择,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体形的需要;他们希望在“花果山”区域增加一个滑梯,以便体验从高处滑下的乐趣;他们想要在玩水时戴上帽子、穿上雨鞋,这样即使在雨天也能愉快地玩耍;他们建议增加攀爬玩具,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冒险精神。

    通过聆听儿童的声音,收集儿童的意愿,兴华园对课程设置和户外环境进行了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加适合儿童成长的充满爱、尊重儿童和自由的教育环境。

    赋权儿童——参与园所建设

    为了充分赋权儿童,兴华园支持儿童参与园所建设,促使他们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学习和发展。例如,幼儿园的“空中小路”“雨水花园”和“天台上的防晒架”项目,都留下了儿童的智慧与汗水。

    为了解决“花果山”骑行道严重积水的问题,改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现状,作为“园所发展的建设者”,大班幼儿参与了“雨水花园”项目的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了解了“雨水花园”的概念和工作原理,他们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地形地势、植被选择和花园的功能布局。经过多次设计迭代和专家的帮助,他们最终完成了“雨水花园”的设计,并与施工单位合作制作了一个微型模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了跨学科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空中小路”项目源自兴华园儿童的美好愿望:他们希望有一条空中的路,能将“花果山”和大型器械活动区域连接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班幼儿通过集体讨论、实地考察和资料查询,逐步深入了解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从支点选择到材料应用,再到小路的外观设计,每一步都凝聚了儿童的思考和努力。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不仅考虑了小路的安全性和稳固性,还巧妙地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之中。通过不断讨论,他们最终提出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设计方案,并在专家的帮助下顺利落地。这个项目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儿童的空间想象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品质。建成后的“空中小路”,成了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他们童年记忆中一段美好的经历。

    “天台上的防晒架”是大班幼儿留给兴华园的另一处“风景”。随着夏季的到来,幼儿园三楼露台因阳光直射而变得炎热,影响了儿童的正常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决定增设公共防晒设备,并让大班幼儿负责规划和设计。家长和孩子共同调查了多种防晒设备,最终决定采用自然植物防晒架的方案。儿童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包括确定防晒架的形状、大小、植物选择以及结构稳定性等。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察、专家咨询和多次迭代设计,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最终,他们设计出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圆形伞状爬藤植物防晒架,并制作了模型。

    通过参与园所建设,儿童的决策不仅改变了幼儿园的样貌,还促进了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儿童在认知、情感和社交层面的全面成长。

    共享决策——共商学习方案

    在兴华园关于儿童立场的决定性转变中,有一个关键点被反复强调,就是把儿童当作幼儿园的主人,呼吁师幼对话,共同建构学习。“多样的小球轨道”活动就是在师幼对话中共同建构的一个学习项目。

    “多样的小球轨道”项目起源于儿童在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由高处向低处滚球的游戏需求,整体以讨论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项目涉及科学、数学、技术、工程等学科,旨在通过建构小球轨道的活动,提升儿童的空间思维、建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儿童的积极参与下,“多样的小球轨道”项目安排细致,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名称、活动目标、实施要求、时间安排和预期成果形式。

    在3.0版儿童观的形成阶段,兴华园明确提出课程要以生活化、体验化为指引,形成了“儿童是无价的建设者”“教师是长大的儿童”“课程源于儿童”“学习即生活、学习即体验、学习即共长”的核心价值观和完整的“儿童立场、生活为基、主动建构、更好发展”的课程理念。

    在该理念指引下,兴华园立足园所资源,立足儿童发展需要,重新思考园所课程建设,将课程内容以主题和非主题两个相融互补的板块呈现,形成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为内容维度的主题板块下的预设性主题活动、园本节日活动、偶发性项目活动以及非主题板块下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非主题领域教学活动、专项活动,建立了完整的生活体验课程。

    3.0版儿童观的实践,使儿童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走向“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从“课程的被动接收者”成为“课程生成的主体”,主动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在课程共建的教研文化影响下,教师研究意识增强、课程实施能力显著提高、职业认同感增强,幼儿园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儿童观转变的思考

    敬畏童年,以持续、发展的态度思考“何为教育”及“教育为何”

    从最初的“教师放手”,看到儿童作为“‘免费的’劳动力”的潜能,到逐步认识到儿童的价值和优势,发掘出儿童作为“无价的劳动力”的潜力和智慧,再到强调儿童在教育和园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认可儿童作为“无价的建设者”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兴华园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立场的重视,对儿童的尊重、赋权与支持。“儿童立场、生活为基、主动建构、更好发展”的课程理念背后,是兴华园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和学习观的高度契合。

    随着儿童观从1.0版到3.0版的升级转变,兴华园对儿童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和全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是谁”的不断思考让兴华园的教师更加敬畏童年,从“劳动力”到“建设者”的定位,意味着教师把“以幼儿发展为本”落实到行为本身,真正将尊重儿童的话语权、重视儿童的参与度、尊重儿童的决策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兴华园的儿童观,不是提出一个口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看见儿童、在过程中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与生长的。与此同时,持续发展的儿童观也在推动着“兴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焦艳 张秀丽 尹维维 陈小舒 郭晓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