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如何从三环节有效开展课堂提问
杨梓生

    编者按: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主要靠问与答来完成。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质量?如何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本期聚焦“课堂问答”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课堂提问由于具有操作便捷性、反馈即时性、互动高效性等特点,成为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从教学调研情况看,基于提问的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目的不明、提问随意、反馈简单等问题,无法有效达成“以评促学、以评助教”的评价追求。要扎实做好课堂提问,必须在提问设计、提问实施和提问反馈三方面做足文章。

    精心做好提问设计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明晰为何提问、提问内容、作答标准以及提问对象等相关方面。

    明确为何提问。课堂提问通常具有激活旧知、聚焦任务、激发思考、促进互动、暴露思维、反馈学习结果等功能。不同的提问内容与功能定位,会影响到教学问题设计、提问对象选择、提问与反馈方式的确立等。因此,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必须想清楚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当然,课堂教学时,教师也会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安排临时性提问,这是课前无法预设的。课堂临时性提问不是随意进行的,而应紧扣课堂教学的生成情况确立相应的目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

    明确提问内容。围绕提问目标确定提问内容与作答指示语,并加工组织成学生可理解的问题。如开展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提问,可设置“复述××”和“用自己话语描述××”两个问题。因两个问题对应的作答指示语不同,作答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均不同。因此,设计问题的关键是确定作答指示语,确保作答要求与提问目标相一致。如考查学生证据推理、模型解释、探究实践等高阶思维的问题,其作答指示语通常设置为“根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对××进行分析与解释”“为解决××,你将设计怎样的方案”等。

    制定评价标准。为做好课堂提问的评价与反馈,设计问题后应确立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一是要结合所设计的问题,确立答案的具体要素、要素的表述用语以及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二是根据答案所包含要素的重要性、逻辑的关联性和用语的准确性等确立不同的等级评定标准。只有制定好评价标准,才能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评价。由于提问等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控教、促进学,因此在评价标准确立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针对不同水平答案所反映的学习障碍,思考相应的补救方案(措施)。

    确定提问对象。课堂提问该提问谁,这是课前教学设计应依据提问的目标与问题的水平做好规划的。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这么做。尤其是以诊断学生(往往是群体而非个体)学习情况为目的的课堂提问,更需要认真考虑提问对象。因为,围绕某一问题的课堂提问,提问对象往往只有少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人,以谁为提问对象才能获得最有价值(代表性)的评价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问题,并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确定提问对象,即问题的难度水平只能略高于或接近于提问对象的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远高于或低于提问对象的水平,可能会导致提问时获得的信息失真(无代表性),影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

    科学实施课堂提问

    不少教师课堂提问时出现许多技术性(操作性)问题,导致课堂提问活动做得不够精细而影响相关信息的获取,直接影响提问活动评价功能的达成。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操作,使之做得更加精细?这就要求做好以下五点。

    清晰呈现问题。由于课堂提问采用口头形式呈现问题,学生通过听能否清楚问题内容及作答要求成为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采用口头形式描述问题时,要确保全体学生明白问题内容与作答要求(即作答指示语)。为此,提问前应辅以必要的提问强调语(如“请同学注意,接下来开始提问”等),让学生停下手头工作,做好信息接收的准备。采用口头表达开展课堂提问,最好不用长句描述问题。对于无法避免长句且涉及多问题的提问,最好辅以必要的板书或PPT展示,以利于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问题。

    提供思考时间。学生接收到提问指令后,需要思考、加工并组织答案。目前的课堂提问,不少教师呈现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回答,这显然不合适。因为学生缺乏思考、加工与答案组织的时间,他们的回答无法反映真实水平,会影响到教师的评估与判断。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制止问题呈现后学生的抢答行为。不经思考的抢答,不仅影响作答的结果,而且干扰其他学生的思考,还可能因抢答过早呈现答案而剥夺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利。

    开展课堂提问。学生思考后,教师将根据所确定的提问对象开展提问活动。从调研情况看,学生汇报答案时,教师存在如下不当行为:一是抢夺话语权。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当学生说出少量符合自己期望的答案时,立即抢夺学生的话语权,自己说出完整的答案。二是过急评价。表现为不少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立即作出对或错的评价。三是打断回答。主要体现在学生错误作答时,教师立即予以打断。抢夺话语权、打断回答会影响学生作答信息的全面获取,过急评价会导致学生丧失进一步思考与自我纠正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不论回答正确与否,均应让学生全面表达,并在作答后辅以“还有补充/强调/修改的吗”的追问。

    推进二次提问。立足有效提问的视角,提问回答后应有适当的静默时间,让全体学生消化与思考被提问学生的答案,并开展有(或无)明确提问对象指向的“对同学的答案是否认同”“还有补充/强调/修改的吗”等的追问。安排这样的静默与追问,意在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深化理解。显然,二次提问有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这对后一阶段开展的提问反馈与评价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集问答信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呈现问题后便开始收集提问互动信息。所收集的信息,不仅包括两次提问时学生回答的信息,还应包含问题呈现到第二次提问结束全过程的学生参与状态的多方面信息(包括言语、积极性及神态等)。这就强调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更好地收集信息,教师还可结合课堂巡视活动,观察甚至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于信息的收集,教师应将提问互动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不符合教师预期的“不良”信息作为重点。

    研究反馈提问结果

    经过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将获得有关提问互动较为全面的信息,后续要做的工作便是基于所获信息,对提问结果进行反馈评价并做好教学补救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功能,实现评价“促学助教”的价值追求。做好提问结果的反馈评价,其前提是教师对所获取的问答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科学诠释学生学习状况。

    研究问答信息,诊断学习效果。基于提问的课堂评价,十分重视提问互动过程问答信息的分析研究,并将其转化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证据。研究问答信息,首先要依据前面制定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问答信息评估他们处于哪种学习水平;其次,根据学生所处的水平状态,分析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障碍;最后,剖析学生问题障碍的成因,思考改进与完善的教与学行动策略。显然,在课堂有限的提问互动时间内完成分析研究,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强大的反思力。明确信息分析的前述要求,反过来对如何开展课堂提问、如何捕捉关键信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做好结果反馈,明示学习差距。研究分析学生问答信息、明确学生问题障碍后,教师必须开展提问结果反馈,从而为学生反思与改进等活动提供指南,有效指引后续学习。如何有效反馈呢?一要反馈学生问答信息与提问目标的差距(有何差距、差距成因或暴露的问题);二要基于存在的差距,明示学习改进的具体意见或行动策略;三要呈现参考答案,指明问题思考角度和思路,剖析答案的具体要素、要素的表述用语以及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为学生反思改进提供标准)。对于反馈,既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

    导引学生反思,指引改进完善。由于提问是针对少数学生开展的,前面的研究分析与结果反馈活动主要也是基于提问对象的回答而开展的,因此,教师要基于研究分析与结果反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若有可能,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任务作为脚手架,指引学生反思、完善,提升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课堂教学落实评价“促学助教”功能的重要手段。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并非“信手拈来”,需要精心设计与科学实施。因为,课堂提问属于复杂的高级教学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教学执行与教学监控评价等能力。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