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值军用小船接送学生。学校供图 |
|
王值军护送学生们。学校供图 |
天刚蒙蒙亮,王值军挑着扁担又出发了。学校虽然建在库区,但周边没有水源,王值军要走几百米的山路将水挑回。在学校附近的旅游公路修通前,他还要摇着小船接送不住校的孩子们……
就这样,28年的时间,他用一根扁担、一艘小船,为库区的孩子搭起了“求学之路”,让仅有800多人的小山村走出了几十名大学生。
“师范学校毕业后,王值军就扎根在湖北崇阳的一个库区‘孤岛’教学点,以校为家。除了日常烦琐的教学工作,他还需要每天摇着小船,接送学生上学放学,这一摇,就风雨无阻地摇了28年。他也因此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通往知识海洋的‘摆渡人’。”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走上全国政协“委员通道”,向中外记者讲述王值军扎根大山的教育故事,让王值军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而在此之前,王值军先后获得崇阳县十佳师德标兵、咸宁市模范农村教师、湖北省荆楚楷模、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南鄂楷模、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基层一线人才)等诸多荣誉。
一位普通乡村教师,何以成为传递教师精神的生动“符号”?记者来到学校,试图“解读”他的教育人生。
身兼多“职”
是老师也是父亲
1995年,王值军刚参加工作时,在崇阳县楠木坑教学点教学,当时只有三个学生。教室设在居民楼里,居民楼位于孤岛,四周都是水库。孩子们上学不方便,物资购买也是个难题。王值军拿出了自己一年的工资2000余元,还向当时在深圳打工的姐姐借了1500元,凑出钱来自己造了一艘小木船,每日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3年后,现盘山小学附近的居民们为解决孩子入学难题,希望能合建一所学校。王值军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队伍。时值6月,包括王值军在内,一共400多名村民全部出动,砍伐树木,拓平场地,购运水泥沙石,再请木匠、泥瓦匠对教室进行修缮。不到3个月的时间,一间基本的教室大功告成。9月初,王值军带着孩子们正式进入教室上课。
“当时正值涨水窗口期。我们每天干劲十足,到10公里外的老虎洞伐树,将五六棵树放排捆绑在一起,让树顺着河流从山上流下来。”回忆起修建教室时的场景,王值军历历在目。他笑着说,他眼角的一块伤疤,就是他站在排上遇到潭水回旋,不小心掉进潭中磕到石头留下的痕迹。
在盘山小学,作为唯一的教师,王值军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充当着学生们的“父亲”。这个角色的分量是沉甸甸的。每天王值军需要去水库挑水,沿上坡路挑至学校,给孩子们洗澡洗脚。一个周四夜晚,王值军在给孩子们洗脚时,发现其中一个学生脸色煞白,一直用手捂着肚子。他急忙背着学生上了机动船,连夜送到县城医院,还拿出兜里仅有的1300余元垫付了一部分手术费用。
从教这么多年,王值军很少离开镇子。除了教学之外,撑船接送、穿衣洗漱、做饭洗衣、教育教学、顺应季节打鱼、晒鱼干……回家的次数少了,但王值军的身影活跃在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了点亮孩子们生活与希望的那束光。
因材施教
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提起在盘山小学任教的日子,王值军笑称盘山小学有着“三一”学校之称——“一师一校一班”。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环境条件制约,王值军采取的是复式教学法。一间教室两块黑板,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间教室上课,王值军布置完上一个年级的作业,赶忙换块黑板教下一个年级。乡村教学点条件艰苦,但王值军数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还钻研出了一套针对乡村孩子的教学方法。
“我希望自己的教育能触碰到孩子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光照进去,从而让孩子们也逐渐养成责任担当、感恩反哺的意识,一生受益。”2008年,王值军教过一个学生小李。刚上一年级时,小李有多动症倾向,坐不住板凳,经常在教室遍地打滚,做恶作剧。“我比较关注这个学生,当他安静坐板凳的时间延长一点儿的时候,便会提出表扬:‘真棒!坐得住了!’次数多了,小李不仅更安分了,还更爱表现自己,总能敢为人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错了,我也会对他说:‘已经很棒了!还差一点儿就对了。’”王值军满脸欣慰地说,这样的坚持下,小李有了不小的进步。一年级结束时,小李的数学超过了及格线,还养成了很强的自主性,回家能自己主动做作业。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因材施教是王值军笃行不移的信条。王值军曾带过一个学生小蒋,小时候由于青霉素的不当使用成了聋哑人。小蒋脾气暴躁,在家经常搞破坏,但王值军观察后认为小蒋心智正常,并且动手能力不错。于是,王值军将自己曾经习得的电工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了小蒋。维修电饭煲、灯泡……慢慢地,小蒋学得了一些技能。小学毕业后,小蒋到县城专门的技能学校学习水电维修,学成后还成立了自己的水电工小组。如今,他已成家立业,幸福圆满,王值军去县城的时候,还常常在小蒋家落脚吃饭。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王值军始终关注着学生。毕业多年,20岁出头的小林网瘾很大,家里为他说好的几门亲事,都因此泡了汤。王值军知道后,对小林狠狠地教育了一番,并把自己教过的一个学生介绍给了他。“这个女孩有主见,勤俭持家,跟小林在一起后,根治了他的网瘾。”后来夫妇俩双双在卫校进修,成了当地的村医。
“乡村教育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我能做到的就是用爱心和智慧引导,耐心陪伴他们成长。犁心田,静待花开。”在坑坑洼洼的弯绕山路与清透碧绿的程程水路间,王值军用28年的坚守撑起了无数孩子热气腾腾的明天。
言传身教
让乡村情怀一脉相承
被王值军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所感染,如今,不少王值军教过的学生也相继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
王值军在尺冲小学任教时,廖崇峰曾在这里读书。“王老师上课很严肃,但对学生都很关心。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同学上课晕倒了,王老师立即把她背去了县里的医院,还自费帮她付了医药费。后来女孩把医药费送给老师,老师拒绝了。”王值军老师爱岗敬业的形象,在年幼的廖崇峰心里埋下了种子。
离开家乡后,廖崇峰一直在深圳工作。疫情防控期间,王值军通过廖崇峰的奶奶,与廖崇峰取得了联系,希望他“能回到乡村建设家乡,既能照顾年迈的奶奶,也能解决家乡孩子的上学难题”。廖崇峰被王值军的话打动了。
2020年廖崇峰回到家乡,先跟着王值军在尺冲小学代课两年,接着考上了肖岭乡的教师编。廖崇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作为一名年轻乡村教师,不仅要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还要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乡村的土壤也能开出明媚的花朵。
包含廖崇峰在内,王值军带过的多个学生陆续回来建设家乡。廖星平也是王值军2005年在尺冲小学带过的学生。2023年大学毕业后,她先是跟着王值军在尺冲小学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今年2月份入职尺冲村的书记助理。“王老师是一个严格又热心的好老师。我问王老师能否跟着他实习,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接下来,我也想像王老师一样,成为一名扎根乡村的好老师,助力家乡建设发展。”廖星平说。
言传身教,王值军带过的学生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在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我始终坚信,教书育人是先教孩子们成人,再教孩子们成才。这方面,教师的率先垂范必不可少。能带领着孩子们成长,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质、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是我最大的成就感。”王值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