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顺自然 养活力 启文化
黄进

    我印象中,“花草园”大约是唯一以非正式之名立身于学前教育领域的名园。顺自然、养活力、启文化,这构成了我对花草园的一种印象。其实,对理想和价值的把握和表达,很多时候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出自趣味和直觉,形成了觉得“喜欢”“好”的某种具体意象——比如“花草园”。这方意象,就构成了自己努力耕作的世界,自然也会去努力追寻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胡华园长的趣味和直觉,显然和她个人的学养、才华有很大关系,但作为一名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她对于童心的热爱和理解,这是她将所有体会到的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中心,是知的中心,也是情的中心。正因为如此,花草园教师们所用的力气,都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之态;他们探索过程中所学习和运用的各种思想、理论,都沉积成自己多年一贯建设的“生活化”课程理念的一部分。花草园一直稳定地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初心,值得被看见、被学习。

    我理解的花草园里的顺自然,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顺应生活中为人为事的自然之道;养活力,是保护儿童生命的活泼生气,也是涵养教师的生命感受和生活热情;启文化,是将天性与既有文化世界相连接,也是开启和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如果说课程是经验的一种组织和转化,花草园则用“生活化”来命名这一过程,围绕着儿童生活的构建,让所有思想、价值、资源、关系化为实有。这一生活当然也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生活,教师是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们共在的意义,同时理解着自我的童年史,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篇采访中的故事,都呈现了教育者与儿童不同方式和角度的共同生活。不论是大的文化之相还是具体而微的事,不论是儿童积极主动去发现和创造的生活还是成人去“前置”和引导的生活,都饱含对共同生活理念的思考和践行。好的教育,就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实验,教育者需要具有对儿童的意图、信念、情感、态度的敏锐体察,借着各种美妙而称手的事物,来寻找或者创造一种与他们善意相处的方式,向着明亮那方而去。

    花草园的教师们每次设计活动时,都要思考活动背后“更重要的东西”与“情感切口”。这显示了一种对文化与天性的双重敏感。“更重要的东西”显然是有超越意味的,它通向更大的意义世界,没有对那个更大世界的觉知,我们就没有办法提升活动中经验的质量;而“情感切口”则是打动人心,不能打动孩子的心,就不可能让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扎根,从而对人格和自我形成各种离心之力。这二者关系的处理,是学前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而花草园的教师们将之作为日常的思考,甚至常有所得,可以成为榜样。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