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艺术党课。资料图片 |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明确了文化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
文化赋能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文化和文化建设始终处于重要位置。思政课不仅具有政治属性,也兼具文化属性,是涵养文化底蕴、构筑灵魂支点的重要平台。思政课建设必须汲取文化力量,发挥文化价值,助力文化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助力其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精神阵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思政课建设适应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注重把“魂脉”与“根脉”相结合,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中将文化素材聚变为育人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政课,使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实践文化主体性建设、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从而为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强劲动力。
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助力其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领域被喻为“没有硝烟的战场”,青年学生成为这场“战争”中各方争夺的焦点。学校作为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成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意识形态基石的构建离不开文化的铺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道德自觉、革命文化激发爱国情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在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消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声”,提升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聚合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助力其承载新时代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达成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学校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渠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是思政课育人路径的两翼,因此思政课既要涵盖理论知识,也要承载文化基因。要通过课堂主渠道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为学生注入强大的文化使命意识,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文化赋能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现实之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股源流。它们生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但一脉相承,对思政课建设发挥着不同的价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厚植文化沃土。当下,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织交锋,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思想挑战。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得以在文化激荡的现实场域中为思政课提供更坚实的文化支撑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擦亮红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凝结着革命先烈矢志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历史,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借助革命文化的力量,触发情感体验,激发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革命文化浸润到每一个学生心中,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思政课建设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红色底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增添活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了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包含的改革故事、新时代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感受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感召力和感染力。
文化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现实进路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建设要以深挖文化富矿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持续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以健全顶层设计为支撑点,明确思政课导向性。健全“三种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各地教育部门要担负起将“三种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体责任,统筹协调“三种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各项工作,在教学内容设计、课时分配、活动安排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将“三种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切实使工作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提升“三种文化”知识储备,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真懂、真信、真爱,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提升“善结合”的实践能力,将“三种文化”更好地熔铸于教学过程中。
以丰富教学内容为接入点,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深挖文化资源中的育人元素,积极提炼文化育人素材,并根据思政课的教育目标进行融入和整合,可避免思政课教学陷入无味的理论说教,将权威单向的价值灌输转化为平等互动的价值浸润。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取向相融通,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素材。例如,用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改革开放的奋斗故事、脱贫攻坚故事讲好“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
以提升话语表达为着力点,增强思政课感染力。思政教育话语理论色彩强、抽象表达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话语魅力。思政课教师要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谚语、成语、诗词等,提升思政课的温情与质感;用现代文化中出圈的“热词潮语”、正能量的“网言网言”打破与学生沟通的“次元壁”,借文化之力提升思政课感染力。例如,援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传统诗词典故,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以创新教学方式为发力点,提高思政课针对性。针对青年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以文化体验激活“感受”、以文化感染力触发“情绪”。一是用文化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思政课更有活力。例如,可以采用古韵戏曲学习、诗词歌会、历史剧表演等生动的教学形式。二是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思政课创设沉浸式文化体验,使思政课更加现代化和吸引人。例如,利用技术重塑历史文化场景,将平面叙事延展为立体叙事,为学生带来跨越时空、更具沉浸感的文化体验。三是用地域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创造实践育人情境,让思政课更接地气。以地方博物馆、革命遗址、民俗文化活动等为载体,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思政课”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构建地域文化与学校思政课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具亲近感的文化滋养中找到文化归属、增强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宋美杰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刘歆一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