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的办公室里。新华社发 |
■致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测绘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63年,李德仁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航空摄影测量系,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回到母校任教至今。珞珈山下的岁月,镌刻着他在强国征途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英勇身姿,映照着他在教书育人中孜孜不倦、言传身教的清晰剪影。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心中激荡着一个信念:立刻回国,将一辈子献给祖国。”李德仁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开启了漫长的科研报国之路。
40年来,经过不停歇的思索、创新与奋斗,李德仁引领了我国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使中国走上遥感强国的创新之路。同时,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担当育人使命,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东方慧眼”
胸怀祖国,不懈创新,是理解李德仁科研人生的关键词。
早在德国留学时,李德仁就首创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了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回国后,他投身祖国的遥感事业,开启了一次次突破——
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业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李德仁担任专家组副组长。
弹指14年间,“高分专项”结出硕果: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空天信息时代。李德仁将目光锁定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即“东方慧眼”项目。
李德仁为记者解释,“现有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各成体系。我们要推动天上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组网,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让天上有一双对地观测的‘慧眼’和一个聪明的‘大脑’。每一个用户发送请求后,卫星把所需信息加工好,几分钟内送到用户手机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东方慧眼’将于2027年到2030年建成全球服务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智能、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李德仁对它的未来满怀憧憬,“帮助人们对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每当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这位耄耋科学家总是心潮澎湃。
“让年轻人到学科前沿去攻关”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跻身国际领先行列,“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多年名列全球第一。
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都离不开团队,李德仁的人才梯队建设有两个“秘诀”——
广纳贤才组建跨学科大平台。团队树立了引领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依托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吸引大批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逐渐形成了多学科技术方法互补、相互支撑、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学科团队。“我的职责是做战略科学家,看方向、出谋略、定计划,带领团队做出大成果。”李德仁如是形容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将年轻人放到重大项目攻坚第一线。“科研一线挑战大,出成果的机会多,导师要有意把年轻人推上去。什么样的年轻人适合放到科研一线?这需要导师知才善用。”李德仁分享经验:那些敢想敢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导师要鼓励他们去一线试水;那些盲目自信、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导师要带他们先练好坚实的基本功和踏实的学风。
早在2010年,28岁的青年学者就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在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学术成果发表时,年轻人的名字会被尽量前置;有学术能力的青年教师暂未取得带研究生的资格时,老一辈学者会将他们纳入团队,请他们担任研究生的第二导师……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人才大展拳脚的政策,让这支团队极具创新活力。
“李老师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采访李德仁团队时,记者频频听到这样的评价。
“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的使命”
李德仁把遍布世界、各有建树的学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目前已有百余位博士生从他门下毕业,几乎个个成绩斐然:一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梦想几乎都是从“测绘学概论”这门课开始的,一批批一代代武大测绘学生跟随老师走上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
1997年9月,武汉大学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27年来,这门课由李德仁等7位院士和多位专家学者联袂授课,年年讲、年年新,选课和旁听生已扩大到校外。
“每年8月一到,我的生物钟就提醒自己,该为这门课做准备了。”李德仁每年更新教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他们参与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到当前热点和最新进展。
回忆起本科生们为自己带来的幸福,李德仁脸上漾开笑意,打开了珍藏的记忆匣子——
2021年,这一年他最开心的事儿,不是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是教师节当天在本科生讲台上度过。那天,他照例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没想到,台下200多名大一新生一起唱起《感恩的心》,并献上一束鲜花。这一幕让他有些不好意思:“老师给学生上课,是天经地义的。”
学生们喜欢上李德仁的课,因为他有一手绝活,能将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易懂。比如,在导入“摄影测量”时,他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把摄像机放到飞机上进行测量,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放到卫星上呢?随着提问渐次深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很是热闹。而在一次次课前暖场、课间笑谈中,院士的亲身经历如涓涓细流,润泽学生心田,引领他们一走进武大就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国之志。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授,是我一辈子的使命。”40年来,李德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倡导“读书、思维、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武汉大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勉励广大师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高校师生提出了新要求。”李德仁表示,要秉承报国初心,矢志不渝奋斗,砥身砺行,追逐梦想,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