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培养“总师”型人才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宋保维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学生全流程参与微小卫星设计、研制、试验和应用实践。西北工业大学 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以“育国之栋梁、铸国之重器”为使命,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坚持以“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不断深化系统整机观念培养,探索构建“总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源源不断地为国防军工领域输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

赓续传承红色育人之路

    在近90年的厚重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批毕业生在国家需要的领域“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素有“总师摇篮”的美誉。例如,在航空领域,涌现出以“军机三总师”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直-20总设计师邓景辉,“民机三总师”ARJ21总设计师陈勇、C919基本型总设计师韩克岑、C929总设计师赵春玲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在航天领域,以“航天三少帅”中张庆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

    进入新时代,学校继承巩固、创新发展,坚持以“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提出“让每位学生去一次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出一次国拓展国际视野、到一次军工院所锤炼政治品格”的“三个一”新举措;聚焦“低调务实、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特质内涵,从思想品德、思维方法、知识水平、能力素养等四个方面协同发力,着力培养学生“强烈使命担当、牢固整机观念、宽广学术视野、扎实知识结构、卓越创新意识、良好沟通能力、深厚人文素质”等七种能力素养;探索形成强化价值塑造引领,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建强一流招生、教学队伍、本科专业、课程资源、系列教材、实践教学、实验平台七类要素,夯实以数字赋能、质量保障、治理体系为支撑的“总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总师育人文化”涵养下,学生培养明显呈现出专业知识结构强、系统整机观念强、解决问题实践强、为国铸剑使命强的“四强”态势。

“两个课堂”联动培塑系统整机观念

创新融入军工育人元素

    学校不断研究完善“总师”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和实现路径方法。其中,系统整机观念是学校“总师”型人才的关键内涵,是“总师育人文化”中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

    学校坚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以“万卷书”指导“万里路”,以“万里路”丰富“万卷书”内涵。学校通过优化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培塑作用,积极构筑“系统整机观念”全过程浸润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形成从知识原理到部件再到整机的理念意识,实施“知识原理—部件结构—系统整机”进阶式培养,实现理论学习对系统整机观念培养的“0—1”支撑。

    第一课堂建设方面,坚持海纳百川、深入浅出,聚焦“知识讲解+场景构建”,打造具有西工大特色的高质量通识通修课程群以及具有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多样化专业课程群。

    通识通修课程在知识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从不同学科汲取多元知识,多角度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等要素的培养奠定基础。例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及“总师”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开设“文明与科技类”“新生研讨课”“全球视野类”等课程群,让学生站在更高平台、以更大视野了解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趋势,启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开设“走向深蓝”“感悟深蓝”系列特色课程,通过院士、航海领域总师和知名教授进行专业解读和行业前沿介绍,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专业课程充分发挥国防特色学科优势,聚焦学科专业领域知识体系的传承和发展,强调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同时关注专业知识使用的场景构建,培养学生系统整机观念。例如,“小型火箭设计与自主飞行试验”课程中,学生通过从小火箭设计、研制到飞行试验测试过程的全流程学习与实践,实现对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动力学和飞行器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坚持学思并重、知行合一,聚焦“一线实践+能力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创新创业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化系统整机观念培养。

    学校千方百计让学生走入大院大所开展实习,通过深入研究科室和型号研制一线,实地参与科研工作,形成对行业产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深入探究各个部件结构和环节的相互关联与协调配合,逐渐形成系统整机观念。2023年暑期,学校派出100余支本科生实习队伍深入大院大所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学校连续40余年坚持组织海洋工程类专业学生开展北海舰队体验式实习,在一线提升海洋素质、拓宽视野、磨炼意志。学校建设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聘任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工作,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中表现优异。

“做中悟”打造一流实践教学

探索构建实践育人路径

    学校推动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有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学校以构建一流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坚持以行促知、以知导行,围绕“总师”型人才必备的“系统整机观念”进行全过程浸润,创新性构建了一流体系牵引、特色资源聚力、创新机制增效的“做中悟”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悟情怀、悟原理、悟方法、悟创新,达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系统整机观念对理论学习的“1—0”牵引。

    以优化实践课程为基础,建设了一批融“理论+设计+制作+测试”于一体,极具国防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航空工程设计类课程“飞行器结构设计”为例,课程团队坚持“基础—专业—综合交叉—创新实践”进阶式实践教学理念,立足飞机设计全过程和结构设计全流程,建设拥有歼-7、运-10等飞机的解剖结构数量多、种类全的结构陈列馆,实施“把课堂搬进航空馆”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形成“虚拟航空馆”仿真实验平台。

    以改革实践环节为抓手,深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进阶式培养。以本科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实验技能竞赛等为载体,千方百计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三航”专业学生100%的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大飞机、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学生100%参与国防军工领域科研项目,学生100%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践研学。学校聚焦“三航”领域,发起成立“大国三航”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联盟,组织11个国防重点、紧缺专业与6家军工集团以及37家集团隶属的重点院所、大厂紧密对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研反哺”赋能一流人才培养

优势引流打造科研育人范例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和项目在学生科学精神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切实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以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以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

    构建科研反哺的长效机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从事高水平科研、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将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激励教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依托项目成果建设一流课程;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领域历史演化脉络,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倡导高层次人才在低年级开设新生研讨课,在高年级开设探究式课程;鼓励教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设计适合本科生的大创项目、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例如,航空学院在航空强国领军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外实战科研+校内前瞻创新”的科研反哺新途径。校外围绕航空重大工程,组建联合工程队常驻航空院所开展实战科研,为型号攻关提供原创方案,并及时反哺校内教学;校内面向未来飞行器难题,指导学生在智能流体力学、翼身融合布局、无人机集群等前瞻方向开展创新探索,让学生在前沿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成长成才,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坚持把优质科研资源不断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依托200余个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大重点项目任务、前沿尖端仪器设备等条件,通过科技活动周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促进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例如,航天学院微小卫星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立方星和微小型飞行器为创新载体,让学生全流程参加飞行器系统工程设计、研制、试验与应用实践,提高科研兴趣,训练系统思维,拓展全局视野。航海学院翱翔重点实验室自主水下航行器创新团队所有科研项目都吸引学生全程参与,为学生打造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学习与科研能力成长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性思考与实践的能力素养。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