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交出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 林焕新
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学校供图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科技的力量不断实现着民族最深沉、最浪漫的梦想。而在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上,“高校筑梦”的印记尤为醒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高校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格外关切。他多次考察高校、给高校师生写信,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新时代以来,高校队伍在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中占据半壁江山,交出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

    向科技世界的更高处更深处进军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一个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学效应,被称为物理学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自199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攀登这座山峰。他的步伐,是用原子一层一层铺上去的。他带领团队前后制备了1000多个样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又一次次改进,终于,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评价:“这是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对人类科学知识宝库的重要贡献。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实践证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是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中国向科技世界的更高处、更深处进军。

    高校科技舰队,始终昂首驶在领航的前端。

    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升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材料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这支强大的队伍,在科学世界奋力“突围”。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

    奖项折射的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事业的格局之变。10余年间,我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元;教育部系统谋划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主动布局建设了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中国高校牵头发起了“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计划……

    更让人振奋的是,全国高校集聚了大批以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同时,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

    当攀登科学高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并不断触达未知的前沿领域,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和劲头也越来越强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如今,一个创新型国家正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疾驰。中国,将给世界更多惊叹。

    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国防力量的国家是弱小的、是没有话语权的。国家有需要,就应该有人去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带着这样的信念,开启了玩“火”的事业。

    在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冠王”后,王泽山继续为国防建设冲击世界军械领域技术难题——使用同一种单元模块,通过模块数量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对不同目标的打击。

    历时20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普适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一举使中国发射装药技术位居世界前沿,在高性能火炮研究领域,使我国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是强盛之基。大到卫星、飞机、高铁,小到一粒粮、一片药……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掌握核心技术关系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看,锋利的绞刀“啃”碎海底坚硬的岩石,海沙随即被吹填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

    看,一只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的庞大“神兽”,潜入南海2000米的水下。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

    看,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万多件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核岛设备,构筑起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

    累累硕果,标记着国家强起来的步伐,同样见证着赤子与家国的双向奔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教育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评价改革,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创新文化,高校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成为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国家有需要,就应该有人去做。”科研报国的理想从未改变。

    接过高温气冷堆技术的接力棒,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有了新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奋斗,在核能这个领域,我们已经跟世界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做一些变革性的创新,走在世界的最前头。”

    更多青年学子有了这样的志向:“传承前辈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紧抓创新机遇,不断突破技术难题”……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一代代高校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不断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国根基。

    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山东齐河县焦庙镇曹虎村,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试验示范基地里,小麦长势喜人。

    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农大研究生们常常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小麦生长情况,为村民开展田间管理培训,助力农户高产增收。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服务“三农”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支支高校团队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推广三七种植等技术,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了生态脱贫致富之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场”上,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为数百万家庭带来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浙江大学牵头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冠疫情出现后,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共筑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前行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也将更大程度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我们看到,中国光谷大放异彩。华中科技大学坚持深耕光电领域,与相关龙头企业建立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000亿元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看到,中国盾构机畅销世界。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学科负责人杨华勇院士带领团队持续科研攻关,攻克了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迄今,中国盾构机已累计生产超4000台,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70%,销售与应用范围遍及全球四大洲40多个国家,直接经济效益超2500亿元,带动隧道建设相关投资超4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2年的29.2万项,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2.8万多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154亿元,增幅接近18倍。

    数字的注脚,彰显着科技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而现在,高校科研队伍焕发的创新驱动力正越来越大。

    这怎能不让人期待万分?

    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是一个勇于追梦的民族。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用智慧与汗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

    深沉的历史自信,在新征程上升华。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中,一支支高校队伍锐意进取,笃行不怠。

    

【相关链接】

    50%、67%、72%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了5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

    1500个

    ●教育部主动布局建设了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