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教育力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巡礼
教师的科技成果从研发完成到转移转化中间还有多少步要走?在上海交通大学,答案是“只有一步——提出需求”。
科研人员只要提出需求,学校就会来定制专业的转移转化方案。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门式”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成果转化专员队伍,为全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全程管家式服务。
“在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探索出了灵活多样的转移转化模式。”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上海交大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申请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职能部门,该院副院长刘欢喜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经为200余名科研人员设立170余家主体企业,涉及机械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并在全国首创科技成果“完成人实施”模式,将成果所有权全部赋权教师团队,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不好转”的问题。
开一个2.5厘米的单孔,伸入3个搭载手术器械的蛇形手术臂,医生就可以在一旁通过操作机器灵活自如地开展手术。在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研发设计的中国首台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单孔手术机器人。
“2023年6月,这款机器人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医院成功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等手术中,具有极高的安全性。”该公司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随机对照的单孔机器人泌尿外科临床试验,以及多个国内外创新术式。
“根据学校的‘完成人实施’政策,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成果所有权已经全部赋予徐凯教授,这也保证了后续的研发和产业化。”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明轩是这项技术成果的转化专员,他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全部赋权,但企业仍与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还产生了衍生成果的转化需求。
“不同的科研成果适合不同的转移转化方式。”朱明轩介绍,学校教师有成果转化需求,首先都会来问转化专员。作为转化专员,他会主动为需求提出者解读学校政策、分析市场前景、设计转化方案、推动转化落地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成果转化,学校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门式”在线服务系统,科研人员只需线上发起申请并提交材料,各相关部门就会及时办理。学校每个月还有定期的线下成果转化预审会,科研、人力资源、法务、财务、审计等学校各相关部门一站式协同会诊,帮助科研人员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校内流程的效率还是很高的。”朱明轩说,作为转化专员,他更多的工作是做校外的沟通,还会代表学校和教师去与企业谈判,帮助教师对接校外资源等。
成果“全部赋权”教师团队,学校权益如何保障?
“每一个转化项目都要邀请专家团队进行预审,首要的评审标准便是‘是否属于硬核科技’。”刘欢喜介绍,学校出台了成果转化“1+5+20”政策文件体系,合理约定了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等内容,还成立了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保障学校的权益。
小切口撬动的是大收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出实验室,助力高质量发展。据初步统计,202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40亿元,是2017—2019年这3年合同总金额的6倍。
“学校还对教师过往自主创办的创业企业进行了合规性整改,解决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形成了‘海纳百川’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刘欢喜说。
记者了解到,学校的科创企业里,超六成对学校形成了正向科研反哺,不少企业跟学校建立了联合研发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还为学生带来了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