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
培养普惠金融人才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马丹 倪禾 傅利福

    分别于2015年和2023年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普惠金融人才高质量培养。新时代对普惠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是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于2019年联合创办的国内首个培养普惠金融高素质人才的非独立设置混合所有制学院,是浙江省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进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项目。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投入人力、物力和5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学院人才培养。学院人才培养非定向、非营利。

    学院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开设普惠金融方向,明确了普惠金融人才“理念—视野—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即普惠金融人才应具有“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共同富裕”的理念,应具有“国际视野、宏观视野、长期视野”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聚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优化实施路径,构建了“课程—师资—平台三轮驱动”的普惠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创建普惠金融特色课程体系。注重思政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数智与金融结合、教材与案例结合,创建了普惠金融特色课程模块,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自编自建普惠金融系列教材、案例库和虚拟仿真实验。二是建设普惠金融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双讲师制”和“双导师制”,任课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金融机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包括专业导师和实务导师。三是构建普惠金融立体式培养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和国际化,推行全员参与实践活动、全员参与创新活动、全员参与国际交流;依托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网点和培训学校,构建实践平台;依托全员创新制度和浙江小微金融调查,构建创新平台;依托全员境外交流计划和国际师资引进,构建国际化平台。

    为避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适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院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引企入教,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构建理事会治理模式,实现共建、共管、共育、共享;明确非营利性质,坚守人才培养初心;依托财务独立核算制度,保障经费和政策支持,助力人才培养。

    自创办以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23年首届99名毕业生全部毕业,就业率为96.97%,就业去向包括政府部门和中信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泰隆银行等头部金融机构。2023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37%,2024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44%,保送或考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近4年,学生累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省级竞赛奖项100余项,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7项。

    学院于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批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校企共同开发12门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课程,组织出版小微金融系列教材和普惠金融译著丛书各1套;建成浙商大泰隆中国普惠金融数据库和普惠金融案例库,发起并实施浙江小微企业调查;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国首个小微金融服务的企业标准《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标准》和《浙江省民间融资服务行业业务规范》;共同创建银行网点变革试验区“泰隆银行钱塘支行”;获批2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和2项省级产教融合教改项目,建设2门普惠金融省级一流课程、1个金融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入库案例,出版1本省级“十四五”新文科重点教材和2本“财资中国年度好书”。

    2019年以来,学院办学特色和成绩得到人民网、百度、搜狐、网易、新浪、知乎、浙江新闻、教育之江等众多媒体广泛报道。接待省内外相关部门及国内70余所高校参观调研,多次受邀在国内重要产教融合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和经验分享,举办全国普惠金融师资研修班2期,培训金融机构从业人员3000余人。

    (马丹 倪禾 傅利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