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是一座具有良好改革基因的城市,教育是它一张闪亮的“名片”:早在2006年,为破解“择校热”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3年来,铜陵市高标准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交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高位推进,营造综改浓厚氛围
作为首批综合改革实验区,铜陵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先行先试主体责任,高规格组织领导,高位推进综改。市长亲自挂帅,分管市长靠前指挥,22家市直部门和县区政府“一把手”集体坐镇,建立市、县(区)综合改革协同落实机制。以项目化管理实施综改“九大工程”,对标教育部22项任务清单,系统推进综改任务落地见效;建立实验区会议制、联络员制、目标考核制等工作制度;连续3年将实验区建设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对部门、县区年终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2024年,铜陵市通过细化综合改革年度工作任务,明确市级和县区重点改革要点,“清单化”推进综合改革。其中,在市级层面工作任务,形成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师德师风建设行动和教育布局调整优化行动4项综改任务清单。县区综改任务清单实行指定任务和自选任务“1+1”模式,围绕乡村教育振兴、新优质学校成长、县管校聘改革和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突出重难点和堵点问题研究。
聚焦重点,推进综改走深走实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头活水。铜陵市将党建品牌领航工程作为综改“九大工程”之首,将原隶属于乡镇党委的144所中小学校党组织关系整建制划转县区教育部门,实现100%覆盖;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023年91.9%的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每年选树3—5个党建特色品牌。
铜陵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优秀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四优”培育工程和“孺子牛”“铜都青年英才教师”选树活动,并设立专项奖励;制定入职教师3年成长规划,每年开展“青铜杯”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大比武”。
铜陵市推动公办学校去行政化,完善校长职级考评体系,对校长职级实施动态管理和考核,成为全省率先整市推进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地市。同时,有序组织教师跨县区交流,实现教师和编制在城乡间、学校间、学段间动态调整,近3年全市参加交流教师及骨干教师数均超全省规定比例8个百分点以上,并有近90名优秀教师参与跨县区交流,打破教师交流的“壁垒”。
铜陵市采用“名校+”的形式,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与新城区学校联合办学,建成涵盖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3个学段的联合办学体21个、分校校区51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市域全覆盖。市区53所学校、10个名师工作室与枞阳县乡村中小学签订结对协议,年均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百余次,依托优质学校品牌效应,实现人民群众“名校就在家门口、名师就在我身边”的教育愿景。
提质增效,促进教育结构优化
铜陵市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做到“扩容”“提质”两手抓、两手硬,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打造“铜有优学”品牌。
紧扣学龄人口先升后降趋势,铜陵市采取新建、扩建、收购、停办、整合、转办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投资5亿元新建省示范高中——铜陵中学新校区即将完成整体搬迁,在补齐铜陵市东部城区优质高中学校资源缺失短板的同时,又“盘活”搬迁后的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2所,净增学位1.8万个,有效化解人口集中流入区域学位不足和“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向乡镇中心小学适度集中,整合各类学校33所、教学点80个,增设乡镇寄宿制学校3所。
制定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路线,明确40项具体措施,2022年铜陵市入选安徽省首批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从2023年到2025年,铜陵市每年遴选“五育”并举示范学校10所,连续3年每年配套200万元统筹用于激励县(区)和学校大力实施“五大行动”。综合改革以来,铜陵市创新开展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大比武、中小学劳动能力素养大赛、少儿编程大赛等活动,并大力实施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3年内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增加9个百分点。以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发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传统农耕、无土栽培等10多类校本课程,每年受训学生达数万人次。
铜陵市把“双减”作为综合改革的“一号工程”,强化顶层设计,确保“学有依、教有据、管有规、研有力”。丰富非学科类课后服务,“一校一案”科学制定课后服务方案,暖心启动寒暑假托管服务。搭建“七彩桥”中小学课后服务志愿平台,招募各路“大咖”指导学生开展科普、文体、劳动等非学科类课后服务活动。探索课后服务与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融合路径,打造灵活化德育课堂、常态化体美劳育课堂、高效基础托管课堂、多样实践课堂,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保持在90%以上。
(作者系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