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儿童游戏要让儿童做主角
房斐

    “为什么你们俩拍结婚照的时候没有带上我?”想必很多父母都被孩子这个稚气十足、貌似合理但难以解释的问题问到过。也许,在孩子眼里,爸妈婚礼这样一个重要且温馨的时刻,自己必须在场,见证他们对于幸福和爱的向往。

    近日,某幼儿园为孩子们举办了“集体婚礼”:男生扮演新郎,女生扮演新娘,幼儿全程被安排体验接亲、拦门索要红包、拍照、吃席等环节。一时间引发一些家长的顾虑和社会的热议:幼儿的情感简单纯真,长大后该如何面对他们在幼儿园拍摄的“结婚照”?据组织者宣称,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体会婚姻及家庭角色、家庭关系等,感受“大喜日子”的烟火气息,是一种社会教育和情感教育。虽然活动看似风风火火,但民俗文化和婚礼仪式是绝对的主角,这不禁让人思考儿童到底在哪里?

    近年来,以结婚为主题的活动在一些幼儿园中开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由幼儿的“过家家”角色游戏引发的结婚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假扮“爸爸、妈妈、孩子”“过家家”的游戏行为非常普遍。他们通过想象,创设虚拟情境,再现相关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婚礼游戏对幼儿而言,更像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他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二是以结婚为契机生成的幼儿园课程。例如,当年风靡全国的南京鹤琴幼儿园田老师的草坪婚礼,竟由当初幼儿的一句“我想看田老师结婚”引发并生成。在这场由孩子们帮忙“操办”的婚礼中,幼儿全程参与画婚纱、贴喜字、做捧花、做请柬、装喜糖、送祝福。在园长、同事的祝福中,在孩子和家长们的见证下,婚礼办得特别而有纪念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类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对婚礼的兴趣源自幼儿自发的兴趣和需求,即幼儿自主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与成人复杂的情感活动相比,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性别、情感、婚姻的理解没有那么复杂。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原本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婚礼仪式本是成人世界的经验,若是儿童好奇,想要了解和体验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出于成人的意志,将其强加在儿童身上,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因此,“集体婚礼”到底是儿童的游戏还是在游戏儿童,不得而知。第二类生成性的生活化课程,依然是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遵从幼儿的自主选择与计划,遵循幼儿的自主创造与表达,并借由教育契机生发出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渗透和融入一些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

    儿童在哪里?学习在哪里?课程在哪里?当我们冷静下来看,这三个问题恰是对此类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最好验证。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我们应始终记得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何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幼教从业者应冷静下来,从儿童真实的需求出发,不急功近利、不吸引眼球,多些生活化、少些形式主义,多些静谧、少些喧闹,蹲下来静静地欣赏儿童的本真,莫让儿童游戏变“游戏儿童”。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