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
肖景蓉 王亭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知识传授、理论构建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科学教育方法,能帮助懵懂迷茫的大学生成长为自觉思考、主动担当的合格公民和时代新人。因此,高校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时解决各类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当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要重视和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更多关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等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等能力,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评价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二是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三是应用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掌握运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场景深度融合,积极开拓教育教学新形态,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方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地位,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部署。

    关注学生的德性建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关注学生的德性建构为主,这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属价值和功能的必然要求,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淡化学生的分数成绩,更加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发展需求。要以学生“立德”促进“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建构自我德性来确定自我价值,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来实现自我价值,在“立德”和“树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重视学生真实性的思想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换当下专业化的学科教学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向体验式思政、生活思政转型,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不同思想的碰撞,在碰撞甚至矛盾中帮助学生建构个人思想体系,使其建构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内的思想体系。

    倡导师生多元对话的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师垂直化的训导转向师生多元对话,以有效解决学生实际需求,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多元对话意味着教师不只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任务,更要落实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最关心的思想问题和学生熟悉的生活为核心点,与学生进行民主对话,在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理念,更好地成长成才。

    针对学生个体特征因材施教。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因材施教,培养既全面发展又个性突出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教学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教学环境变化,坚持“大思政”理念和整体性思维,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增强对话教育和体验式教育,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作用,积极推进教学范式的创新转型。

    坚持“大思政”理念和整体性思维。教师要树立和坚持“大思政”理念,改变理论概念化和程式化的传统方式,更加注重向学生解释理论生成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在历史图景中感受和把握学习内容。要自觉坚持整体性思维。从学校育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校内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调校内不同平台和主体间的关系,使校内不同资源、不同平台和不同主体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健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协同联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参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发展的特征,尤其是要强化与高中学校形成密切的协同联动,以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和现状。二是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联动。政府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的顶层设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高校与社会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效果评价中增加其与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性要素,引导高校与社会合力构建学生德育体系。

    加强对话教育和体验式教育。重视对话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自上而下的训导方式,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生态,加强教师采取对话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对话中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和需求。同时,要增加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识、理解和筛选不同思想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建构个人思想体系,并利用道德冲突和选择,引导学生得到内心的澄明,生成价值和意义的反思性表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快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应用。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学生思想发展和表现数据库,实时记录学生入学后的思想表现等相关信息,以供后续教育阶段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地掌握学生思想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小范围地建立学生思想发展需求数据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自我需求完整表达出来。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由“漫灌”到“滴灌”,主要表现为教育实施得更加精准。教育实施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准确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征和需求,选择更为合适的教育方式,将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精准投放给学生。此外,借助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拓展师生对话时空,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去理解和反思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如何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从容、更具温情。

    (作者单位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2018年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大学生共青团团员的团员意识研究”[2018ZD055]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